胡小师:认知偏误有多危害?


今天是胡小师日更的第17天,谈认知偏误。
什么是认知偏误?认知偏误是指当人们在归纳总结某个知识经验的过程中,由于带有一定的个人主观倾向,再加上信息来源的不完整,从而导致结论与客观事实有所出入。
认知偏误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无论一个人的认知水平有多高,当他在与别人表达立场、观点或结论时,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一定的认知偏误,甚至可以说,但凡有认知就有认知偏误。

 1 
认识偏误的形成
 
造成认知偏误的主要因素有两个:内因和外因,先只讲内因。
内因是指人本身就存在一定的认知缺陷,有生理层面,也有心理层面。
生理层面是指人的生理感官,感觉上就不是那么靠谱。譬如早晚的太阳看上去为什么会比中午的大?这就是一种视错觉。
就光视错觉,还包括长度错觉、大小错觉、形状错觉、方向错觉。长度错觉又分横竖错觉、缪勒莱尔错觉、庞邹错觉等。
除了视错觉,还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声音方位错觉、形重错觉、触觉错觉。具体这些错觉有哪些特征或案例,篇幅有限,感兴趣的小伙伴可自行百度。
人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实际上,无论是眼耳鼻舌身意,都不算十分靠谱,而所有认知都是建立在这些感官的基础上,你说有多靠谱?
心理层面的认知偏误就更多,有这样一个现象:
在所有的交通事故记录中,75%的司机都指责是别人犯了错。如果事故至少涉及到两辆车,那么91%的司机都认为是对方犯错。而哪怕事故中只有一辆车,也有37%的司机能找到别人身上的原因,这个现象就叫自利性偏误。
自利性偏误是指人们总是以符合自己预期的方式,用对自己有利的一面来对事物进行判断或解释,把不好的、错误的原因归于其他人或外因。
自利性偏误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如果我做这件事没做好,那肯定是因为不可控的、别人的、或意外的缘故,如果我做这件事成功了,那肯定是因为我付出了、努力的结果,或者纯粹就是因为我的水平高。
自利性偏误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用来保护自己的利益或自尊心。但是,如果一个人经常受自利性偏误影响,就会以偏概全,无法客观看清事实真相和自我能力。久而久之,习惯性的为自我开脱,推卸责任,总把自己当做成受害者,受困一生。
而自利性偏误还只是众多认知偏误的其中一种,认知偏误还包括:幸存者偏误、光环偏误、正常化偏误、聚焦错觉、靠近偏误、易得性偏误、损失厌恶、广义迷信、标准偏误等等。
随着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不断研究,人的认知偏误高达175种之多。足可见,人们习以为常的自我认知,是有多么的不靠谱。

 2 
认识偏误的危害
 
所以,如何评估一个人的认知水平?首先就看他的自我认知能力。认知能力越高的人就越能察觉自我认知上的不足。而认知能力越差,就越难察觉自身的弱点,即知见障,自欺欺人。
古语有云:圣人述而不作,像《道德经》其实并不是老子所撰写,而是当老子驾青牛出函谷关时,受尹喜之邀在终南山北麓楼观台驻足,夜观天象有感而发,口述并由尹喜记录而成。
佛陀亦是如此,佛教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法门,没有一部是佛祖亲自撰写,最接近佛陀本意的金刚经,也是佛陀在菩提树下,讲给当时的须菩提听。佛陀灭度后,方由大弟子大迦叶尊者为上首,阿难尊者复述完成。
那个时候没有录音录像,记录的够不够全面,理解的有没有偏差,还不好说。因此,老子的无为而治和佛陀教导说法者无法可说,皆是强调认知有缺陷。
道德经三十三章有言:知人者智,自知则明。而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人既不会察言观色识人,又不能反观自照自省。
表面看,他每天都在获取新的资讯,积极而又主动,而实际上,他只不过是在固有思想上的原地打转,但凡跟他现有认知相符的进一步佐证,但凡有悖于现有认知的,选择性的失聪,一眼障目,故步自封。
认知能力越差,知见障就越严重。主要表现在自负、武断,喜欢下结论,说话斩钉切铁、信誓旦旦,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或想法,做事我行我素,还没学会三脚猫的功夫,就急着卖弄。(别误会,不是说你,我是检讨我自己)
当然,自负与自信本为一体,也不见得是坏事,至少有两个好处:
一是针对自己,自信是自我意识,自我存在的基础,它能起到一种自我激励、自我暗示的内在作用。
二是针对他人,自信是一种标榜,你都不自信,别人就更不会相信,它能鼓舞士气,激励人心的外在作用。
但是,如果你是乙方,当别人以一种确定一定以及肯定的口吻在和你表达观点或结论时,你就不妨多留一个心眼:
他讲的全部都是事实吗?他的观点有没有可能存在认识偏误?又或者他的起心动念,他表达这个观点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这样做的目的和好处很明显,如果是合理化建议或伟大光荣正确的引导,理应积极响应,听党的话跟党走总不会错。
但如果遇到心术不正或别有用心,就得掂量掂量,反正被带偏带沟里,被割点韭菜交点智商税认知税也就罢了,而现实的残酷就在于,有人不但要了你的钱,还要你的时间,你的身子,甚至是你的命。

最后的话
认知偏误是一个陷阱,它会阻碍我们看清这个世界的事实真相,也会给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它既会影响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行为,也会阻碍我们更好的与他人展开合作。
甚至可以说,生活中的绝大部分苦难、痛苦、麻烦或挫折都是认知上的不足或认知偏误而造成。而任何一个人,想要获得更幸福、美满的生活,无一例外的都与克服自己的认知偏误,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密不可分。
那么,如何克服认知偏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防忽悠手册?明天继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