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是知识?人脉?智商?情商?还是逆商、志商、律商。。?这些或许都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智慧”。
首先,知识很重要,但如何学习,如何活学活用,这需要智慧。
其次,人脉也很重要,但如何拓展人脉,如何结交贵人,这需要智慧。
再者,情商,志商,逆商,趣商、律商等等这些都很重要,但如何控制情绪,如何培养性格,如何设定目标,如何自律等等,这些都需要智慧。
智慧是实现幸福人生的底层操作系统,其余皆为系统之上的应用。
什么是智慧?
智慧包含“智”和“慧”,把事情做好叫“智”,把问题看透叫“慧”,智是行为,慧是思维,两者缺一不可。
智,智力,指的是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智不是知,知是知识,知道,而智是能将知识转换成行动,知道并做到。
智力包括注意力、学习力、记忆力、想象力、表现力、执行力、感染力、创造力,影响力等等,评判一个人的智力就看他解决具体事物的能力。
智力高的人是学霸、是斜杆青年、是通才,是自由技艺,他们善于把握和处理各种复杂事物,是解决具体问题的高手。
慧,慧力,指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强大,慧力等于心力+心智,心力包含信力,念力,愿力,行力、慈悲力。
而心智体现在思维力,包括理性思维、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思维、直觉思维、终局思维等等。
当然,这需要观察者本身也具备一定高度,否则,在一般人眼里,心智高的人看上去反倒笨笨的,样子很傻,正所谓“大智若愚”。
佛祖释迦摩尼,万人敬仰,但如果你是当时古印度国的老百姓,听人说王子弃父母和妻子而不顾,离家出走一意孤行,当时的你是怎么想?
又或者像我们熟知的一些知名企业家,在他的创业初期,他们做的事有多少人能理解。
事实是,但凡你所知道的所有大成者,哪一个最初不是众人眼里的傻子或另类?常言道“慧眼识英雄”,没有慧眼,何谈识别?
“智”就像奥斯卡奖,来自大众的喜爱与审美,而“慧”更像诺贝尔奖,是由该领域的权威专家一致推崇。
“慧”是更高等级的“智”,没到那个级别,一般人看不懂。
真正的“慧”,只有当你的水平接近,你才会深刻感受到它的“高不可攀”。那么,
三国时期的马谡, 跟随诸葛亮多年,饱读兵书,自认为雄韬武略,结果痛失街亭,于是有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
诸葛亮就比马谡更有智慧,诸葛亮的智慧不仅仅体现在军事才能和治理国家上,还包括他对刘备的忠,既做到功不盖主,又能鞠躬尽瘁,
而刘备尽管才华不如诸葛亮,但智慧却在诸葛亮之上,除了比诸葛亮更会识人用人,最重要的是一个身为人主,一个沦为人臣。
同一时期的杨修,才识过人,但杨修却把一身才学,用来猜测曹操的心思,结果因“鸡肋事件”所杀,杨修的智慧跟曹操相比差一大截。
但曹操的智慧强不过司马懿;人家坚毅隐忍,韬光养晦,屡次绝处逢生,最重要的是身体倍棒,打不过你熬死你,成为三国时代最大的赢家。
那究竟什么样的人更有智慧?这取决于观察者的视角和认知高度。
你以金钱视角,年赚1个亿的就比年赚100万的更有智慧,你以权力视角,省W书记就比市W书记更有智慧,你以修行视角,佛比菩萨更有智慧。
真正的智者不仅仅取决于他当时所取得的成就,还要看他在更长时间维度上的影响力。
他们是老子,孔子,释迦摩尼,耶稣,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等等等,影响越大,智慧越高。
智慧是调动资源的能力,是思维境界的高低,智慧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
两个人下棋,赢的更有智慧,一个班的学生,成绩好的更有智慧,一份工作,效率高的更有智慧,追一个女孩子,到手的更有智慧;
有智慧的人掌握了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而没智慧的人往往很容易被人骗、被人坑,被人割韭菜。那欺骗算不算一种智慧?
有智慧的人不图一时之争,而是体现在更多维度或最终结果的较量。
只把某一件事做好,只在一个领域取得成就,这样的人充其量只能算高手。但高手也有不足,耍小聪明也会失手。
有人事业有成,但家庭不和,有人人脉甚广,但教子无方,有人智商高,但情商不行,有人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有人坑蒙拐骗,但终究落入法网。
而真正有智慧的人,掌握的是事物的本质和底层逻辑,他们洞察人性,善于把握和处理各种复杂事物,
他们要么是平衡事业和生活的高手,快乐生活,轻松赚钱,要么超越大多数人的认知高度和思维局限,站的更高,看的更远。
拥有小智慧,修身齐家,尽享现世之美,拥有大智慧,治国安邦,内圣外王。
一提起智慧,人们想到的往往是那些高深莫测,玄而又玄的东西;其实,生活中的绝大部分问题,都是可以通过常识来解释和解决的。
而很多人之所以没有智慧,缺的从来就不是什么大道理,而是常识。
我们经常会在短视频刷到,某某人在高铁上霸占座位不让还骂人,某某人错过了站点抢方向盘还打人;
某某人从小区高楼层向下抛洒物品,某某人和某某人在路上开赌气车,大打出手,每当我们看到这样的视频,都很气愤。
在这些人当中,并不缺乏有知识,有身份地位的人,那他们为什么还会这样?
没素质,没修养,自私,路躁症,垃圾人,这些都对。但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常识。
做高铁的常识是对号入座,除非没人,有人也没关系,只要他愿意,如果对方一再坚持,无论你的身份地位有多高,就应该乖乖让坐,
不让坐会招来乘务员和乘警;再说真正身份地位高的,也压根也不会坐在同一车厢,这么简单的因果关系都不懂,这不是缺常识缺什么?
开车的常识安全驾驶,文明行车,开赌气车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就算没出交通意外,被警察抓到也是交通肇事罪;
有人会说,严重性肯定都知道,就是控制不住情绪,什么时候发泄情绪,什么时候必须得忍,拿生命在开玩笑,这不是缺少常识缺什么?
什么是常识?常识是指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如生活常识,工作常识,社交常识、经济常识、教育常识等等。
常识不是指如何去油烟机的油污,如果让鸡蛋更保鲜,如何变废为宝,这些生活小窍门或许有点用,但也可能是伪常识。
常识是指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都应该建立的基本原则、思维和行为准则。
譬如从小教育孩子的安全意识和公共素养,不要触碰插座,不要玩耍尖锐物品,电梯里不能打闹,公共场所不能喧哗等等,这些常识很有用。
而有些大人不但不会正确引导和教育孩子,连自己的警觉性思维,预防措施都不够,不仅对孩子身心成长不利,也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困扰。
前不久有则新闻,一位小孩在电影院击打银幕导致损坏,在场的家长不但不予制止,在遭到影院方索赔时,还能理直气壮说影院的责任,让人无语。
缺乏常识不仅仅针对个体,还往往具有群体性,疫情期间,传言说板蓝根有用,一窝蜂去买板蓝根,说金银花好使,又把金银花抢购一空;
权威专家说的,但有多少人是认认真真的看过相关报道,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具体阐述的内容是什么?需不需要再适当查阅相关资料?
别说民众,就连部分媒体也犯常识性错误,当某一新闻事件发生,不去调研,不做求证,盲目转发,啪啪打脸,这种情况还见得少么?
人们往往被周围信息或情绪左右,哪怕有悖于常识,也不独立思考,抱着猎奇,围观,试试看的心理,反正别人都这样,反正无伤大雅,跟风盲从。
常识不仅仅是对某一事物的基本认知,还要有基本的独立思考和逻辑推理。
很多时候,只要稍微动动脑子,利用常识性原理和推理,就能拨开事物的表象,直达问题的本质,并能从中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普及常识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创业项目,既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又很有价值和意义,如果你有兴趣,创业点子,拿去不谢。
当然,想要进一步提升智慧,除了学会用常识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时还需要利用反常识。
当然,无论是常识、反常识,通识还是智识,都是认知的一部分。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