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师:滴滴涉嫌行业垄断,这次终于惹上大麻烦
昨天,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吴春耕在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记者提问时表示:
针对近期网约车出现的一系列重大的安全事件,自9月5日起,专项工作检查组进驻多家网约车和顺风车平台公司,开展安全专项检查。
形成初步的检查报告,检查组发现滴滴出行等网约车、顺风车平台公司主要存在九方面问题:
公共安全隐患问题巨大;
顺风车产品安全隐患问题巨大;
应急管理基础薄弱、效能低下;
非法营运问题突出;
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
企业平台诚信严重缺失;
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突出;
社会稳定风险突出;
涉嫌行业垄断。
虽然被交通运输部点名的不仅是滴滴,还有首汽约车、神州专车、曹操专车、易道用车、美团等网约车平台及嘀嗒、高德等平台;
发现的问题也不仅是“涉嫌行业垄断”这一条,但是“滴滴等涉嫌垄断”的定性是交通运输部的首次正式表态。
涉嫌垄断是什么意思?涉嫌垄断就等于涉嫌违反反垄断法,涉嫌违法可不是闹着玩。
从市场角度而言,滴滴那是绝对垄断,
滴滴出行,当前已经是全球最大的一站式移动出行平台,涵盖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及大巴等多项业务,
拥有超过2亿用户,占有市场份额接近90%。
在这之前,滴滴还正打算以估值5000亿的市值准备上市。
但是,随着一系列滴滴事件的发酵和行政介入,给滴滴造成的负面影响,市值估计也蒸发不少,再加上这次官方定性,无意是雪山加霜。
那么问题来了,你要说滴滴涉嫌违反违法,那做旅游的携程呢?做社交的腾讯呢?做电商的阿里呢?他们怎么就不涉嫌垄断?
估计滴滴的程维在得知消息后,哭倒在洗手间,一声长叹“老天啊,为何如此对我!”
当然,这也未免太小看了程维,这位80后的出身的年青总裁,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
站在商业角度来看,滴滴绝对算的上中国互联网商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经典案例和传奇故事。
2012年,两个怀有梦想的年轻人王刚和程维,王刚出资七十万,程维出资十万,从杭州到北京,在北京中关村的一个老电脑卖场租了个门面,开启了创业之旅。
和大部分的创业故事一样,滴滴的开始也是困难重重,两人都没有创业经验,最初的产品是花8万块钱外包开发的,但总达不到上线标准,推出时间一拖再拖。
程维跑了近两个月,拜访了北京189家出租车公司,结果只有昌平一家出租车公司愿意试一试。整个北京,6万多辆出租车,只有16个司机在使用滴滴。
融资进展也可想而知,程维一开始想要500万美金,主流VC都找遍了,一个个石沉大海。到了2012年11月,公司账面上只剩下一万元钱,才终于收到金沙江的A轮融资。
在北京比滴滴做的更早的是先行者摇摇招车,早在4月就拿到了红杉资本300多万美元融资,无论发力时间还是早期市场规模,摇摇是当时无可争议的第一名。
但是程维毕竟是阿里运营铁军出身,线下运营是他的拿手好戏,他从北京三大火车站开打,充分运用强大的线下团队和执行力,与摇摇招车的竞争中,招招致胜,终于在2013年年初拿下北京市场。
但是在2013年,滴滴面临的难题又接踵而至,必须走出北京,在全国范围快速复制。
那时上海已经有竞争对手大黄蜂,杭州已经有快的,同样也在进军上海,滴滴处在一个两面受敌的尴尬位置。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爆发了一场中国互联网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补贴大战,并最终由滴滴合并快的收场。
然后紧接着滴滴又打败了国际巨头Uber。
在滴滴的成长史中,一共PK了掉了30多个竞争对手,最终才奠定今天的独角兽地位。
当我们看完滴滴的成长故事就不难发现:
滴滴是在高强度的市场竞争态势下,一路过关斩将,每一步走的都是惊心动魄,生死攸关,才取得今天的市场地位,实属不易。
换言之,哪一个成功的企业不是经历过一段又一段的生死磨难。
那问题是:
难道企业的发展不是为了做大做强吗?
难道一家企业凭自己本事,赢得了市场,这种市场垄断有错吗?
说起垄断,人们很容易就会想到一家独大,你一个企业一旦把市场垄断了,老百姓就没的选择了,没的选择你自然就会抬高售价,侵害消费者的利益,这些听上去很有道理,但未必是事实全部。
一、商业垄断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首先,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性,
一个消费者选择了某个商家的产品或服务,就意味着另外一个商家散失了这个机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从各自的利益出发,为取得较好的产销条件、获得更多的市场资源而竞争。
其次,市场竞争就会产生规模效应,
一个具有良好的竞争优势的企业规模自然就会增长,同时企业也会通过不断扩大规模来提升竞争力,这点在互联网企业尤为明显。
互联网时代,当一个企业的用户数达到一定规模,就会形成互联网效应,建立起强大的护城河。
随着互联网效应的逐步提升,就会出现今天我们所看到的
各大互联网寡头。
二、商业垄断有一定正面和积极作用
首先,商业垄断有可能是由创新产生
在互联网时代,想要形成商业垄断,没有创新可不行,而创新则是建立在效率的提升和用户体验之上。
微信之所以能形成垄断,最初就是解决了人们打电话和发短信会消耗话费和流量的痛点,由收费变免费的模式迅速崛起。
其次,商业垄断会节省社会资源
在很多地方我们都能看到电信移动联通的发射塔,一个发射塔的投入费用可不低,这就属于重复建设,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而一旦商业规模足够大并形成垄断,所覆盖的网络既会大大增加便利性,同时所分摊到每个用户的使用成本原则上就会进一步降低。
三、商业垄断的负面和不利因素思考
商业垄断的确会带来很多不利因素,一个行业形成商业垄断,就会形成行业壁垒,就会抬高准入者门槛。
像早些年的腾讯,依靠其强大的用户规模和流量,铁蹄之下,寸草不生。
同时一个企业拥有了商业垄断地位,就拥有了市场话语权和定价权,不排除会采用抬高售价和降低成本来获取更多利润。
但这也是上一个时代,在互联网时代,规模效应明显,颠覆效应同样明显。
腾讯在3Q大战之后也意识到问题所在,开放生态才取得进一步的成功。
其实,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垄断而造成价格大幅度上升在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过,反而由于规模效益,产品价格会下降。
你是否还记得在没有滴滴之前,你曾遇到的拒载、宰客吗?
一个公司之所以能形成垄断,势必是取得了绝大多数资本和用户的认同,如果他偏为非作歹,势必也会被用户和资本所抛弃。
在商业竞争时代,即便是再大的垄断型企业也如坐针毡,居安思危,都会有一大批潜在竞争者随时趁虚而入。
美团不也做起了出行,滴滴也做了外卖。天猫再厉害,京东再强大,还不是杀出个拼多多。
其实,由商业竞争造成的行业垄断一点都不可怕,可怕的是由行政介入的行业垄断,有资源性垄断和政策性垄断等等,
这些垄断才是真正价格的掌控者。比如烟草、石油、电力、铁路、电信等等等等,啊呀,不说了,我去面壁思过。。。。
对了,小维维,加油!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