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师:你对我好我就会对你好,多少人被这句话给绕了?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因为别人对待我们的态度来决定我们如何对待别人的态度。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对你也不会客气。常言道做人要有感恩之心,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有恩报恩;要是有仇,也别等上个十年八年,当场就把报了,甚至眦睚必报,恩怨分明,痛快情仇。
姑且先不讨论有多少人真的能说到做到,但这绝对是大部分人为人处世时所秉承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我们与外在人事物的关系是建立在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做法之上,是受外在条件而影响,变化而变化。
这一切看似理所当然,没有任何不妥。但如果我们进一步深究这种施受逻辑和因果关系,就会发现背后事有蹊跷,甚至站不住脚。
别人对我好,我就对别人好。这句话的详细表述应该是这样:别人先对我好,我再对别人好。别人的好在先,是主动关系,我对别人好在后,是被动关系。但是,如果大家都把对别人好的这个行为建立在别人先主动示好的基础之上,谁都不先动,那好从哪里而来?不会啊,总是会有人主动的嘛!再说,人家是女孩子嘛。我丑我先睡,你胸大你说什么都在理。
大伙都不愿意主动示好,根本原因在于怕吃亏,万一我对别人好了,别人不对我好我岂不是傻子?好吧,终于露馅了。原来,我们并不真正相信好人有好报,就如同大家都会说“吃亏是福”这个道理,但就是宁愿占尽便宜也不愿意吃一丁点亏。这些道理只是拿来说说,吸引更多小白鼠去主动尝试,试对的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要是失败了表示同情内心却暗暗窃喜:好在不是自己,这个大SAB...
当一个人说“别人对我好,我就对别人好”这番话时,你别信以为真,他只是随便说说。如果他真的想要做一个好人,首先是主动对别人好,即便是别人没有对他好。嗯嗯嗯,这样的人在哪儿呢?你别东张西望了,我说的就是你,你先对别人好开始,行不行?
我们重新来捋一捋这个因果关系,因是一种行为和动作方式,果是指由这种行为和动作方式所产生或导致的一种结果。如果把这种施受和因果关系对应于自己,我对别人好是一种行为和动作方式,才会产生别人对我好这种结果。而把“别人对我好”作为因,“我就对别人好”作为果说给别人听时,则混淆视听,因果颠倒,只是一种饵,就像钓鱼时用的饵料一样无有分别。
真正懂得因果关系有智慧的人,大多数先是把自己处在一种主动状态下,这种主动的状态不是指先声夺人的去索取和追求,往往是需要懂得先退让、先舍弃、先自损,从而能获取更大的进步、获取和利益。当然,很多时候主动退让、舍弃未必会立即取得成效和收益,短期内可能会遭受更多的损失。这其中有两点原因:一是主动退让和舍弃的方式方法不对,二是善恶终有报,只是时间或缘未到,多一点耐心即可。
很多人相信是非因果是带有一定的功利主义,他选择为善是因为相信他的善能带来更多的善,说直白点能给自己带来好处,这无可厚非。但如果在他不断坚持与人为善、好人好事之后,并没有给他带来预期的收益时会感觉无所适从,尤其当遭受更大的打击时会容易摧垮他的心理防线,甚至怀疑人生。其实,我们误会了善和恶,善原本的意思是完善,是不断的修正的一种状态,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因此,真正的因果是不相信善有善报,而依然选择“为善”,不相信恶有恶报而选择不去“做恶”,只有摒弃了这种带有明显功利性和目的性的这种从善弃恶的行为,才会获得更大的利益和回报。当你不带有明显功利为前提的待他人以好,别人能感受到这份真诚和力量,效果则会巨大。如果以这种功利心驱使的善即便伪装再好,短期内也许获得利益,也终究会有真相大白的时候,到时候失去更多或导致心理落差。
当然,当我们以退让、舍弃为主动前提的情况下,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善巧。善巧不是指动机不纯、巧立名目或者工于心计,而是需要具有一定的方式方法,善依然是指不断完善、巧指的是更加有效。首先对别人好这个基础前提不变,但也需要根据不同的人好的程度和方式不一样,先选对人再投其所好。对于有些人,不求好处但也无妨,但保持一定距离、不为其害也很有必要。
善退者得进,善损者得益,善施者不期,善行者无名,善为者无为,善思者无我,善取者不夺。只有懂得了通过以退为进、以其自损而受益,以不抢夺别人的利益为利益,同时这些行为不带有明显目的,不过分强调名望,抛开自我成见和旧有思想,最好的作为会呈现出无所为的状态,这才是更好的生活智慧与处世哲学。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