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师:懂的那么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懂得那么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相信这句话很多人感同身受,小师时常困惑其中。今天,就拿这句话开刀,捋一捋究竟哪里出了BUG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拆分这句话会得出以下结论:1、道理懂的再多,知道做不到,故而不好过;2、道理究竟是懂的越多越好,还是懂的越少越快乐?3、道理看似很懂,其实什么都不懂,还是懂的都是错?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物理上的,也不是心灵上的,而是知道与做到之间的距离。懂得那么多,依然过不好这一生,80%原因在此。道理我是知道的,究竟该怎么做到呢?
我的脑海里曾经闪过两个念头,第一个念头就是当人类科技文明会不会发展到某一天,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变得极其简单,学生再也不用上学,小学中学大学,语文数学外语各制作成一粒粒小药丸,吃下一粒会一门。第二个念头是大家每天追求理想那么辛苦,要么来个世界末日大家一锅熟,省着这样勾心斗角。我会用第一个念头做第一篇开始,第二个念头做第三篇收尾。
宇宙是由空间和时间共同组成,没有时间就没有空间,有了空间就有了时间,两者一体二相,相互依存,互相影响。我们把当下的不美好(或者说还可以更美好)看着是一个空间,未来美好的生活是另外一个空间,想要到达那个地方,需要的是时间。从做药丸到吃药丸再到药见效,虽然大大缩短了时间,无论时间多么快,依然存在。
大棚白菜长的快,一年四季都有的吃,但绝对没有霜打过后的吃起来甜,本鸡就是比饲料鸡就是要好吃的多,这是为什么?原因就在于能量的吸收和传递是需要时间,拔苗助长也许获得了外在的形或基本信息,但实际的能量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你想要的美好与现实距离过大,则意味能量差大,时间是能量传递的必要条件。
因此,知道与做到之间的距离首先存在时间差,理论上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并采取行动,知道就一定能做到。我们所讨论的都是在如何提升传递效率和缩短时间差。如果知道是正确的,还没有做到,要么采取的行动还不够,要么时间还没有到,先给做到一点耐心和时间。
能量转换除了需要时间,还需要正确的转换方式。我们的知识起始大多数来自于课本或者老师言传身教。但这其中涉及到一个格式转换,我们每个人的身体能量属性不同,囫囵吞枣是无法吸收其营养,老师教的可能是矢量格式,而我们则需要转换成点阵图。你在课本或课堂学习了很多,即便你倒背如流,还只是硬性知识。
你把这些硬性知识记录在大脑里,其实跟把书放在书架上,把文件存在电脑里没什么太大区别。甚至更多时候,我们需要把大脑里清空这些概念性的东西,因为大脑更大的作用是运算和思考,而不是记忆和占内存。练习过演讲的人都知道,如果你在舞台上背演讲稿,即便稿子是自己写的,表现也会不好。很多人学习喜欢记笔记,看似很认真,实则效率低下。
你需要第一个转换的动作,使用工具就是自己的大脑。把外部这些知识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重新组织和描述,不信你可以试试看,当你听完一堂课或一本书,用你的语言你看看组织成多少文字,你写的多少字那才是属于你学到的知识。别嫌少,这个时候如果能有20%的消化率就已经很不错。
那如何评判是否是人云亦云拿别人的东西现学现卖还是真的转换成自己的知识了呢?如果你不太清楚,你可以参考头条或公众微信号如何评判一篇文章是原创还是抄袭,关于这一点,他们比我懂的多的多。但请记住,这还只是第一个转换,就是掌握了这个领域或学科的一些知识。
如果运用在工作上,就是可以具体操作的计划或方案。也就是项目落地计划,需要具备5个W和2个H,这个时候我们才认为这个计划具有可操作性和靠谱,如果是技能类的则必须具体到身体的某一个器官或肢体去训练,更多时候是必须用到手,即便是用键盘敲文字。写文章除了用到脑,用手和脑的相互协作敲打键盘的输出值来匹配这个能力的熟练程度。
这个时候,无论是学习心得、训练计划和工作安排,都只是实验室技术,也就是理论上被验证是可行的。我们需要将其进行第二个转换,就是将实验室技术转换成工厂技术。你在实验室里培育的无籽西瓜想要转换到大棚大规模种植甚至户外,困难则要大的多,这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当然,首当其冲的是你需要转换。
你列了一个仪容仪表行为规范,需要全员都遵循并养成,这需要不断强化的演练、训练、监督和核查。这里涉及第二个工具,也就是肌肉记忆或身体记忆。当然,用记忆还是不太准确,因为他不是硬性记忆,而是通过训练形成的触发机制,也就是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首先是以这项技能的使用器官触发为主。譬如演讲最多记忆一定在嘴、舌头,当然身体字体语言亦有表达。如果是写作,对,记忆肌肉就在手里。
大脑记忆只需要死记硬背,当然前面讲过不可取。而身体记忆很难被刻入,需要长时间去训练。你可以想象成本鸡和饲料鸡的区别。但凡有成就的人,从来都是不加思索不经过大脑,不过,这种不经过大脑是通过长期训练而培养的感知能力,你训练哪一块,哪一块就很突出,理论上只要方法得当,不排除练出神通。
大部分人死在这一节上,小师也惭愧的很,知道了怎么做,也采取行动,就看这件事坚持的时间长短,时间越长,疗效越显著。很多时候做不到不是不会做,而是坚持不了放弃。人们之所以放弃道理很简单,结合前面讲的,这种身体的刻录和能量输入耗时耗力,很多人对短期期待的成果过大,对困难和实际预估不足而放弃。关于坚持的那些道理,不在此表述。
这个时候需要用到第三个工具,也就是心。一个拥有强大的内心和势必达成的心态才能给这个转换动作给予足够的动力。因此,知道与做到最大的障碍或驱动力来自于内心的力量,人与人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一颗炙热和滚烫的灵魂。当一个人的内心驱动力不够的时候,还有一个方法可以补救。就是找对组织跟对人,在这个领域,通过他律的方式来约束自己,从而自律。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想要做到还是需要提升认知,峰回路转回到起始原点,知道做不到,是因为你知道的还不够,你需要继续提升你的认知。在某一领域,我们需要找到老师、跟着老师来学习。这能让学习和知道的过程中少走弯路。一个人在提升认知的道路上至少需要找到3个老师,一个是成功者有结果的人,这个人可以是这个领域的专家权威,他能让你看清至少目前这个领域的高度是什么样子,能提升你的战略高度和前瞻性。
第二个老师可以称之为伙伴或志同道合的人,也可以是你的竞争对手敌人。他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和你半斤八两,要么相互激励优势互补,要么互相伤害暗自较劲,只有相对接近的参照物,才更容易比对和看到进步的痕迹。人只有在某一领域寻找到特定的群体,才能更全面的了解这一领域的现状,更有利于自己的进步。
第三个老师可以称之为失败者或旁观者,通过失败者你可以学习总结到别人为什么会失败,由于太多人把精力和焦点放在成功者身上,而忽略了失败者,其实失败者更有发言权,跟成功者学习成功,跟失败者学习如何防止失败,我们只有先保证不失败,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也不要忽略了旁观者的作用,有时候让局外人给点意见,会有些出其不意的效果。
当然,当我们了解到在某一个领域再优秀的老师,换一个领域可能就未必是他擅长的,这一点我们必须有清晰的认知。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因为某个人某个老师在某一方面表现出色,就会造成任何他其他方面也会出色。阳光都有照不到的地方,更何况人。所以,在面对老师的教导,不能盲从。需要分清是他的专业还是专业之外的,专业之内的可以多听从,离开专业之外就需要细细掂量。
无论是专业内还是专业外,老师讲的未必就一定对,在我们没有办法弄清楚对错前,先跟着感觉走,就是感觉上对的就多学习,感觉不太对的暂时先放一边。感觉的同时保持理性。何为理性就是也许你一直认为对的到某个时间段发现全盘错误,这也是认知的一部分不必慌张。也许暂时你觉得匪夷所思,不能理解的,到了一定的时候结果发现确实是那么回事,求同存异。
无论是志同道合的人、竞争对手,旁观者还是失败者,你都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可取之处,从他们身上学习。如果把接人接物都当成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就能很好的与这个世界他人相容,能看到他们身上擅长的地方,同时也了解他们的不足。擅长的地方就多学习,不足之处能更好的包容。即便是你的敌人,都有可能成为恩人。
一个人生命的宽度取决于遇到多少个不同领域的老师,一个人的深度取决于在某一个领域老师的高度,一个人一辈子最难得的就是至少遇上一位明师。但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老师都在某个阶段帮助我们成长,我们应给予足够尊重。老师不单单是指某一位,老师是一个媒介,是透由这个老师所传递的知识,见多识广,习以为常,以常为师,一切皆是自然,以自然为师,为我所用。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