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师:抓住了别人话里的把柄,接下来就考验你的智慧!


当我们听到别人说的话有错,先要判断这个“错误”出现的几种可能性,根据具体实际的情况,做相对应的沟通和交换看法,这样能有效的减少对对方的误会或者盲目的排斥。

    1.对方的确是错的,但他自己以为是对的,这种错误是事实性错误,什么是事实,就是人类经过多年观察、实践总结得出来的硬知识,譬如物理、数学等学科,譬如有人告诉你固体的密度比液体大,其实是不对的,水变成冰的时候其实密度是变小了,也就是冰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当遇到这类错误时,只要你能拿出相对应的事实证明即可,事实胜于雄辩。

    2.对方明知道是错的,但他在撒谎。譬如昨晚你明明看到他和一个女孩子看电影,结果他却说他昨晚哪里都没去,遇到这一类的错误你要了解他的动机和目的,对你有没有伤害,由于具体涉及的情况太多,这里不做讨论。

    3.对方的表达不够准确(明确)或完整。有人说动物就是会动的物体,植物不会动。如果他在这句话前面加上“一般而言”,基本上就是成立的,因为会有些个案不支持这个说法。如果再把这个说法说的更准确一点,我们首先要了解会动,指的是身体会活动,还是能移动,如果会活动,那含羞草、向日葵、猪笼草等等都能活动,但那是植物,如果指的是能移动,那珊瑚虫是动物,但是不能自己移动,是附着于珊瑚礁上生长的,它的幼虫也只是随着海水的流动漂浮移动的。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你需要首先肯定他的观点,在委婉的说出具体不够准确的点,以具体个体来说明。

    4.与你原有知见或知识相冲突,这种情况相对复杂的多。首先我们了解一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自己也不例外,即便这个知识是你经过多年的学习,甚至是这一方面的权威专家,都依然存在偏差。也就是说依然不排除对方有对的这种可能性。这个时候,你可以先委婉的对他的观点和想法表示赞许,觉得很有意思,然后可以说出你的认知和观点,但在自我陈述时不要先预设立场,自己知道的说的就是对的,这样的交流方式,彼此都能更好的接受,没准,他接受了你的观点,当然,也不排除你最终认同了他的看法。

    当然,这种沟通是建立在彼此对某一事物的知见或知识信息处于相对对等的情况下,如果两者之间对于某一事物存在巨大的认知信息差,这种沟通基本是无效的,不然鸡同鸭讲,各说各话。

    还有我们经常的认知冲突其实并无对错,只是观点和角度不同。有人说上海是中国最好的城市,他的这个最好定义是什么?如果他是站在GDP,对外贸易或者是城市高楼建筑数量等角度,上海可能是最好,但要是说面积,上海没有北京甚至是武汉大,要说环境气候,可能没有三亚或者丽江好。很多时候,我们是犯了概念性的陈述错误。

    5.你没有用心听或看,有人跟你说河南有很多郁金香、有大风车,而且色情业也很发达。你简直听不下去了,其实他说的是荷兰这个国家,只是你没有听清楚而已。所以,用心聆听很重要,尤其是遇到观点和你相左,甚至是你认为别人说的话有错,就更需要用心去听,这样就更能避免因为其实彼此的观点概念其实是一样的,只是因为没有用心听造成的误解。这种情况很尴尬,要尽量避免。

    小时候看课本说月球上能看到长城,没有人会怀疑,并深深的激发起爱国主义自豪感。事实上太空中看长城,就如同在50米以外看一根头发,几乎是不可能的。很多时候,即便是大家习以为常的都未必正确,别对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那么较真,深信不疑。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别太把自己的经验和权威当回事。

    有一天,有个人跟你讲起1+1不等于2,而等于3,别误会我不是跟你讲脑筋急转弯,而是这个人用鬼画符一下画了很多你根本不懂的东西,你先不要觉得这个人是神经病,这个人有可能会是比爱因斯坦更牛逼的人物,他是为了拯救地球而来。虽然这种情况只占0.1%,99.9%的情况下依然是个神经病。建议科学家们多到精神病院里去找找,那里会有伟大的发明和创造。

    对未知保持敬畏,不懂的先放一边,或许哪天就豁然开朗,对别人的错先别急于反驳,没准你打死都认定的错,结果是对的,从此为你打开一扇全新的天窗。

    求同存异但不排斥异,时间是一切最好的证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