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师:这篇文章很有用,别觉得没有用就错过!


两年前,我爱人跨行开始搞起儿童游玩项目,不知不觉也搞成了几家,虽然项目很小赚不了大钱,但生意都还算不错。说来惭愧,自从她搞这些儿童游玩项目以来,无论是产品定位、项目选址、装修设计还是日常运营,我几乎从来没有参与过。直到她的第四个儿童游玩项目,也是到目前为止最大的一个游乐场,需要赶在国庆开业,实在人手不够,搬了一些货和组装了几个玩具设施。

我对儿童游玩这块一窍不通,压根搞不清现在的小孩究竟喜欢玩些什么。无论是在自家游乐场还是带孩子去别的游乐场玩,我一般都呆在旁边玩手机打发时间。经常看到孩子们玩的不亦乐乎,我就很纳闷,有那么好玩吗?很多时候表示难以理解。我时常在想,为什么同样一件事,有的人就能找到其中的窍门和道理,而对于其他人来说,却总是弄不明白?

由于以前我从未认真接触儿童玩具,再加上我原本就不擅长组装,当一大堆零散的部件摆在我面前,确实难为了我。我不得不硬着头皮耐着性子仔细看着说明书一步一步开始,逐渐的找到其中的窍门和乐趣。我每拿一个部件,我都在想这个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几个玩具拼装下来,我逐渐明白设计师的意图,也把自己转换成孩子的视角,感觉一下子进入了孩子们的世界。

我爱人经常跟我讲她小时候的故事,小的时候她非常调皮和贪玩,由于那时候她家境还算不错,又是独生女,所以从小就有各种各样的玩具,加上父母工作忙,所以她有大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玩玩具上,据说从小她玩起来就是一把好手。而我则不同,70后而且又是农村长大的孩子,家庭条件也不好,那个时候我们玩的最多的就是泥巴。

如果说我爱人在儿童游玩项目上有些心得的话,我分析有三个原因,一是小时候可以“肆无忌惮“的玩,二是因为两个孩子的妈,第三个原因更奇葩,就是她最喜欢逛淘宝”败家“。你怎么想的到,一个从小只顾着玩的孩子,长大居然可以从玩中做文章?常逛淘宝也能逛出商机?借由我爱人的这个例子引出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话题:“有用”还是“无用”?

很多人在看到一个从来没有见过的活的动物时,第一反应就是能不能吃,当然我不是在强调国人的好吃精神,民以食为天,想着吃并不为过。正因为如此,他折射出国人一个深层次的潜意识,就是当我们看到某一事物,首先考虑的便是其价值,也就是有用无用论,而吃在所有实用主义中位列榜首,所以才会出现能不能吃这样的反应。

作为父母总是希望孩子能好好学习,包括给孩子报各种才艺兴趣班,就是希望所学的这些知识和技能对孩子的将来有用。即便是我们,在参加完一个培训之后,首先讨论的便是有用无用。你在单位做了一些跟本职工作之外的事,或许有同事就会说,你傻呀,你做这个老板又不会给你加薪?工作之余你喜欢写写画画,也许有人会说,玩这个有什么用啊?又不能当饭吃?

我刚读初中的时候,心目中的女神是温美玲版的黄蓉,当时非常流行贴纸和剪报,那个时候的学校门口的小店挂满了各种影视剧帖纸。曾经我有一本笔记本,里面收集了各式各样的贴纸和剪报,贴纸当然是翁美玲的最多。那可是我花了很长时间和精力才制作完成的。每次当我打开笔记欣赏这些作品时,心里不知道有愉悦和满足感。

有一天,当我打开笔记本自我陶醉时,不知道我的父亲什么时候站在我的身旁,他一把就夺过我的笔记本,然后撕的粉碎。“我让你不好好读书,总天搞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下次再这样,看我怎么收拾你“。看到父亲那愤怒的表情,当时我吓的不知所措。等父亲教训完走了以后,我看着桌上那一堆废纸,心里难过之极,哭了好长一阵子。

我知道父亲是为了我好,虽然恨了他一阵子,很快也就忘记了。读书是当时被认为唯一的出路。拿我父亲常说的一句话,如果考不上中专或大学(当时还包分配),就要做一辈子农民。其实我读书时成绩也不算差,可最终还是不争气没考上。后来很多同学都考上分配了工作,拿到了的梦寐以求的铁饭碗,而我却很遗憾的最终选择南下打工。

那些年的打工生涯的确吃了不少苦头,但今天回头来看,你很难说是当时考上了大学未来会更好还是今天的现状会更好。谁又知道在后来考上大学也不包分配,也不意味着有更好的就业。谁又知道,到后来我的那些同龄人包括更年轻一些的人,已经很少有人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工作。当时很多人都想成为城里人拥有城市户口,而今天,农村户口变成了香饽饽。

每个人都想多做些有用的事,这无可厚非。因为它能给我们带来更美好的生活。但太着眼于有用的事,可能会没什么用,而很多看似无用的事,其实非常有用。首先,大家都关注有用的事,就会造成竞争激励,有用就会慢慢变成无用。当你在做别人认为无用的事情时,其实是大部分人还没有意识到它的作用而已,可能这才是有用的机会。

中国商业圈有一个很有趣又很无奈的现象,就是当人们看到某一个项目很赚钱的时候,有人便开始不淡定,凭什么她可以我就不可以,我又不比他差,甚至做的比他好。你在这里我就在隔壁,你在隔壁我就在对门,大家纷纷效仿。于是就容易出现一条街都做同样的生意,竞争异常激烈。都知道现在产能过剩,很大一部分原因跟大家喜欢跟风,喜欢做同一件事情有关。

原因很简单,当大家看到别人做这件事有用,这件事本身也有用时。当更多人加入到这个有用的生意或行业当中,潜在市场只有那么大,越多人做每个人所分到的蛋糕便会越少,竞争就会更激烈。同时,这件事对别人有用未必对自己就有用,我们很难客观了解别人为什么做的好,会忽略他所拥有的外在条件。盲目的跟进势必会出现问题。

我们都知道,真正的商机一定是在别人发现之前,是别人认为都认为没用的事情。当大家都知道很有用的时候,黄花菜都凉了。也就是说,我们需要跳出别人或者大部分人认为的有用怪圈,找到看似没用实则很有用的事情,也许你就能创造出别人所没有的成就和事业。跟着别人的脚印,走不到新的地方,跟着别人的影子,你可能永远只在影子背后。

其次,我们除了着眼于当下有用的事情之外,要学会扩宽自己的视野,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这些看似无用的兴趣爱好,很有可能对当下的事有促进作用,甚至会比现在的事情更有用,最终替代了当下的事。

首先,我们不能否认当下事情的重要性,它的确对我们很有用。无论我们现在从事什么工作,这可能都是我们花了很长一段时间经验积累的结果,这是我们目前能最大创造自身价值的地方,很有可能也是我们现有美好生活的前提。我们需要继续不断学习和进步,让它变得更有用。但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在工作、生活、学习之余,找到其他的兴趣爱好,这很有用。

一个人,无论在他所从事的领域有多出色,无论他有多努力,比他更出色的人大有人在。最悲催的不是这个人也很努力,而是压根他都不需要努力,也比你好多少倍。当然,这样讲不是说不要努力,而是除了努力之外,我们还要考虑努力的方向,更多时候,找个能“帮“到自己的人比自己一个人在努力要有用的多,很多人能意识到这点,只是没找到更有用的方法。

如果你是做餐饮的,你一定想让同样做餐饮但是做的比你好的人来帮你,对吧?不一定,也许你什么都会,就是没钱,想找个比你更有钱的人投资你。那么请问,无论是比你餐饮做的好的,还是比你更有钱的,他们为什么来帮你?通常的做法是,无论是哪种我们都是通过好处或利益交换的方式,但你们的能量级别不一样,你怎么做都不是对等交换,甚至不排除人家根本看不上,再说比你能量级别高很多的人,不是你想能接触就接触的上,除非半斤八两。

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假如这个人有其他兴趣爱好,而你也有,但是在这个兴趣爱好上,你和他旗鼓相当甚至在他之上,是不是就形成另外一种利益圈层或社交圈层,当你们在另外一个领域建立话题或友谊,回到你的主业,是不是他帮助你的几率要大很多。这就是打破现有圈层的不对称社交。

举个例子:你工作之余喜欢游泳,加入了当地的一个游泳俱乐部,大家经常聚在一起自然感情深。你说在这些成员当中,有没有医生,有没有警察,有没有老板?如果大家成为铁哥们,你的老婆生二宝想安排个好点的床位,今晚查酒驾朋友打电话让你别开车,是不是比之前在不认识的情况下,你想给好处安排还是查到酒驾再找人,不知道要靠谱多少倍。

于是我们会看到,但凡更成功的人,一定是人脉资源更广,而真正优质的人脉资源,从来就不只是局限于某一行业。真正帮助的看似业内,更多神来之笔来至业外。而结识更多人脉资源的更好方式就是多一些兴趣爱好。所以你就能理解老板为什么喜欢打高尔夫,为什么会有江南会和湖畔大学。大家都是同学校友,事情自然更好办的多。

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宣扬那些为了结识更多人脉而去刻意培养的兴趣爱好,这同样带有明显的有用主义。真正的兴趣爱好是发自内心的喜欢,需要花一定时间精力才能习得一定的高度和境界,也才有可能去吸引和影响同一圈层的其他人,那种为了培养而培养的兴趣爱好如同花拳绣腿,沽名钓誉,很难真正进入这一核心圈层。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你如果喜欢上打麻将,你结识到的就都是些牌友,你也不能说牌友就一定对你没有帮助。至于哪个兴趣爱好更有用,或许你有更好的答案。譬如我,几年前开始逐渐喜欢上中国传统文化,要知道,喜欢传统文化的人至少都有些文化吧,高能量级别的人也比比皆是。当然,我并没有太刻意结识谁,但是我相信,一定会对我的事业和未来有更大帮助。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工作是为了工作,兴趣是为了兴趣,或者说因为兴趣而从事了这项工作,却因为不断工作失去了对它的兴趣,一个人最好的生活方式,是能将志趣、兴趣、乐趣融为一体。当你培养一个新的兴趣爱好时,当你发自内心的喜欢,你就能把这个兴趣爱好发挥到一种极致,他很有可能会反哺到你的工作,甚至会成为你新的工作,是下一个事业的开始。

有用无用都是相比较而言,你很难用有用无用去界定,并认为有用的就去做,无用的就不去做,同时,也不是强调无用大于有用,这个阶段无用下一阶段有用,这个角度的有用,换另一个角度则是无用,而是不能只关注有用,着眼于有用,忽略了无用的价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