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师:疯狂网购140万的娘们,上帝也阻挡不了女人的买买买!


就在昨天,网上冒出这样一则新闻:厦门的一位刘先生在今年8月份,陆续接待一些网贷平台的电话,说他妻子借钱未还。回到家后,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他的妻子坦白称,除了几家网贷平台上欠的钱,17张信用卡都被刷爆了,总计欠了62万元(包括20多万元利息)。此外,她还以理财为由向亲戚借了20万元,再算上30多万元存款,这两年网购和网贷共计花了140多万。

打开妻子的衣帽间,刘先生粗略算了一下:牛仔裤300多条、鞋子200多双、秋冬款大衣50多件各款包包40多个……至于T恤、外套更是不计其数。刘先生表示,已经将那套小两居挂在中介处售卖了,那套房子原本是计划养老的。

新闻上并没有报道这位刘先生如何责骂妻子,似乎也没有闹什么家庭矛盾,而是毅然的选择卖房替妻子偿还债务,妻债夫还,佩服佩服。当然,事后也有心理医生分析,这可能跟其妻子之前的经历有关,以前有过类似案例,家里管得严,不让买东西,造成当事人有匮乏感,无法满足购物欲望,后来能赚钱后,就拼命买买买,来弥补自己幼年时的这种匮乏感。

从心理学的角度,人的性格或人格形成与幼年和童年时所受的环境影响密不可分。当外在环境满足了我们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一需求后,人就会向更高一级的需求去寻求。但当人在幼童期的时候,如果因为某一需求一直得不到满足或严重匮乏,就很有可能留下阴影会形成人格缺陷,成年后,便会在某些事物或关系的处理上显现出来。这种说法用来解释败家娘们合情合理,没毛病。

凑巧的是,这篇新闻刚好发布在了双11。众所周知,双11是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摩拳擦掌正盯着大伙口袋的日子。这个时候冒出这样的新闻,是不是有点诡异?耐人寻味。首先声明:小师不是一个阴谋论爱好者,仅仅是突然联想,觉得有点意思,与各位看官开扒开扒。如不喜欢此类话题,请慎重选择阅读。

每天,我们都被各种新闻资讯所包围,它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当我们看到卫星发射或奥运健儿登上领奖台的那一刻,内心升起无比激动和自豪感,当我们看到那些好人好事、可歌可泣的故事,内心充满感动,当我们看到弱小或失助的画面,内心充满悲悯和恻隐之心,当我们看到不公平或欺辱事件,内心充满愤怒、愤慨。

是的,我们在了解外界新闻资讯的同时,除了接收信息本身之外,很多时候也会随之产生各种情绪和心理上的反应。这些情绪是我们基于人性和对价值判断的反应,是一种真实的情感流动。人正是在这些美好或不美好的情绪驱动下去选择下一步的行动。但你是否想过,有些时候那些决定和选择不是你所做,而是被你的情感所劫持。

有一个行为经济学的实验,是针对男性而测试的。实验把受试者分为两组分别看电影,第一组看恐怖片,第二组看浪漫爱情片,看完电影之后,又给受试者们看两个艺术博物馆的广告。第一个广告的宣传点是这个艺术博物馆深受欢迎,每年有几百万人来参观,强调的是它符合众人的喜好。第二个广告的宣传点则是这个博物馆一般人欣赏不了,你来就能彰显你与众不同的品位。

那么,刚才看的电影,会对受试者在博物馆广告的选择有影响吗?结果很有意思,一开始看恐怖片的人更容易受到第一条广告的影响,他们更愿意去一个去的人多的博物馆。而看浪漫片的人更容易受到第二条广告的影响,他们想去一个人少的博物馆。

这是因为恐怖片和浪漫片开启了你大脑中不同的模块。恐怖片开启的模块叫“自我保护”,它想让你和其他人在一起抱团取暖,所以你就要去到人多的地方。浪漫片则开启的是前面说的“求偶模块”,它会让你更愿意找一个私密的地方。

所以,我们很多时候的想法、看法、决定或行为,看似是自己的,其实是受到了外界所传递的信息所影响,从而产生了各种情绪情感,并在情绪的影响下所产生一些列看似理性实则非理性,看似主动其实被动的结果。换句话说,很有可能我们被这些信息所传递的情感所“劫持”。

这种手法在商业或广告中屡见不鲜。一个优秀的商业广告就是通过营造某个场景、叙述某个故事,从而让消费者的内心产生共鸣,从而选择购买。电影中的泪点、相声中的笑点、营销中的痛点,服务中的感动点,都是基于人性所特有的情绪触发让人印象深刻。

信息携带情感诱因的方法有两种,一种称之为“意外”,就是当你接受到某一个信息、故事或桥段时,剧情的发展出乎你的意料,这种意外会很容易摧垮人的心理预期和稳固防线。这个意外在小品里称之为“包袱”。在商业服务里,称之为意外的惊喜或“感动点”,最能打动消费者。当然,在生活中我们除了惊喜之外,往往还有惊吓。

还有一种称之为“重复”,最经典的案例就是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当某一信息持续不断的对我们施加影响,这个影响力是巨大的,谎言说了一千遍就变成了真理。或者身边人个个都在说谎,即便你最初认为知道的是真相,都会怀疑自己,甚至怀疑人生。当然,说谎的人也以为他在说真的。

如果你是某个商家,又或者是某项艺术创作者,你所需要表达的就不仅仅是信息本身,而是透由信息背后所能给潜在对象产生情绪波动,朝着你想要的方向去表达,俗称“套路”。这些商业技巧或手法的名流行业如云,轮不到我来授业解惑。当然,套路也并非贬义词,如果真的需要,被下个套又有何妨。

但当我们作为受众对象,在众多资讯扑面而来时,我们就要学会识别这个信息所携带的情感诱因,根据自己需要是选择全盘接受,还是过滤掉其中的情感诱因,只单纯接受信息。这是一个比较难的技术活,因为人是世界上感情最丰富的动物,很容易随之起伏。当然,感情丰富不是错,那是力量和灵性的来源。

取决于我们是全盘接受还是过滤后再吸收,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你正在欣赏一部电影,就好好投入到电影的剧情当中,遇到笑点你就开怀大笑,遇到泪点千万别憋着眼泪,别觉得不好意思,被剧情感染的哭泣不丢人,恰恰相反说明你是一个感情丰富有恻隐之心或善良的人。眼泪莫不是心灵的一种洗礼,笑过哭过感情宣泄之后人才会安静,安宁下来。

如果一部电影有人提前剧透,有可能你都不太想去看,又或者你没有看过,当剧情发展都跟你的猜测一样,就会觉得了然无趣。当然,如何你就是带着找茬的心态和总是揭示各种穿帮的镜头,则失去了看电影本身的意义。除非导演或剧情太过奇葩,出现手撕鬼子或会拐弯的子弹以外。不是所有电影或艺术都能打动人,我们常说的过气桥段或冷笑话都是这个道理。

电影好不好看,最多一张电影票,失望了你还可以告诉身边人来惩罚它。但在商业世界中,情绪冲动下所造成的不理性消费,有时候不但不会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会加重我们的生活负担和压力。

我家有一款豪华冲浪按摩浴缸,价格不菲。当初买的时候想着躺在浴缸里的轻松惬意,快8年了我是没用过两次,一是不舍得水(这个话题以后再写),二是麻烦。现在最大的功能就是放脏衣服,它的功能其实就是一个收纳箱。

有一年我家装了水暖,卖水暖的根据我家的实用面积选择了水暖片的面积,只有匹配才能保证足够的温度。如果装了不能保证温度装了有什么意义。装了之后冬天的确不再冷,在南方有水暖的房子的确很享受很舒服,但至少其中1/3的水暖片并没有打开,因此我也为此多付出了1/3的成本或价格。

当你在买一个智能产品,汽车等等许多商品时,很多时候80%的配置是并不需要的,但我们却为此多买了单。很多产品在购买前觉得非常实用,有必要。但购买之后却并不常使用甚至根本不用。我们换个角度思考,在我们一生中如果把80%的不需要的产品或消费节省下来,放在那些更需要的消费上,我们的生活素质会不会变得更高?

当然,我们在购物时享受着购物时带来的快感,想象中的美好也是一种美好,也是一种享受,我们依然不能忽略这部分生活的意义。只要这种享受和美好并不会在以后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和成本,就尽情买买买吧。有人买奢侈品如同买白菜,但苹果X被称为卖肾价,也不仅仅是一句调侃。

前面那则新闻中提到的娘们,家境应该还不算差,这是前提条件。但按正常人的思维,300多条牛仔裤怎么穿的完。更匪夷所思的是,在厦门那个城市,那位女士还买很多羽绒服和冬装,也只能用心理疾病去解释,要不然呢?除非就是新闻有虚假或夸张的成分。

如果说我们有可能遇到了一则“假新闻”的时候,不管新闻作者是处于他自身的那种目的和动机考量。至少这则新闻对那些热衷于网购,买买买的娘们来说提了一个醒。作为这样娘们的老公我来说,对这样的新闻表示热烈欢迎和崇高敬意。

虽然这则新闻上了热搜榜头条,但在各大电商平台的狂轰乱炸下,在双11早就成为中国全民购物节时,这则新闻所带来的“警示”作用似乎杯水车薪。天猫双11交易额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682亿,毫无悬念。这种通过包装优惠、各种宣传推广、刺激消费下活生生创造出的一个节日神话,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但如果因为购物让生活压力陡增,甚至不能承载之重,则得不偿失。除非,你喜欢挑战这种压力和精神刺激。

当然,新闻发生或发布在双11,很有可能就是一个巧合,故事情节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我知道是我想多了或者又说多了,你怎么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