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师:罗辑思维跨年演讲开了6个脑洞,带你寻找最后暗藏的第7个脑洞?


两年前我就是罗辑思维用户,从去年的李翔商业内参、樊登速读到刘润的五分钟商学院,再到17年的吴志红心里学课、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万维钢的精英日课、刘润五分钟商学院第二季、吴军的硅谷来信等,还不包括订阅的各类的电子书和语音书。

在今年的罗辑思维跨年演讲中,罗胖再讲到流量思维向超级用户思维转变的这个话题中,提到如果在得到APP里订阅了五个以上专栏,那么就是罗辑思维的超级用户。很显然,我算是其中一个。罗辑思维也几乎成为一个现象级,推动了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

罗胖最厉害的地方就是,无论他卖的每一本书或每个订阅专栏讲的每一课,他自己都亲自阅读过听过。衡量一个老师是否优秀,你可以看他的学生有多少,你也可以看他拜过的老师有多少。如果一个人老师多再加上强大的学习力和懂得如何融会贯通。毫无疑问,罗胖汲百家之长而又自成一派,这也成就了他的巅峰之作每年一度的跨年演讲。

今年原本定了去现场的票,但由于年底实在太忙,再加上1月5号又要去北京参加一个我个人认为更重要的学习课程,不得以后来退了票,最后也只能在跨年夜电脑上看直播。听课的人都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评价老师和他的课,这样很不好,但我也不例外。

说实话今年的跨年演讲讲不不咋地,至少没有去年好。一是可能17年发生的重大的商业事件少,缺少鲜活触动人心的案例,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罗辑思维壮大了,成名之后顾忌较多或考虑商业利益,不敢或不会放开来讲。4个小时下来,大部分时间都在为中国背书:中国的经济是好的,中国是有机会,未来属于中国的。

我呢?还没有出名,这篇文章也没几个人看,自然也不会顾忌太多。未来属于中国这点我很认同,但罗胖丝丝入扣、层层剥茧的讲的几个维度来说明当下中国的现状,听上去很有道理但不敢苟同。我们知道,当你确定一个观点和立场,想要找到对应的事实和案例其实不难。观点这回事,正着说也行,反着来也对,策略重点不同而已。

当然,我今天不是来唱反调的,尤其在重大原则和立场面前,可不能犯政治性或原则性错误,罗胖如此,我也不例外。我只把自己当成一个学习者的心态,向大家分享下我个人在罗胖的跨年演讲中所学习到的心得体会和最大收获,希望也能给你带来一点启发。

罗胖在讲完前6个脑洞进入零点之后,他抛出这么一个问题:现在在你面前有两个按钮,其中一个一按你就可以获得100万美金入袋为安,而另外一个按钮你按下去有两个结果,一种结果就是你可以获得一亿美金,而另外一种结果就是一分钱都没有,你会如何选择?

如果你并不知道这个故事,我强烈建议你不要往下看,停下来思考以下你的选择?

欢迎回来,这个问题我这两天在店内培训时讲过两遍,毫无疑问两个按钮都会有人按。有人看中100万确定的收益,先拿到手再说。选择第二个按钮的也大有人在,因为1亿美金的诱惑实在太大,值得去赌一把。而最正确的结果就是选择第二个按钮,但选择的理由不是因为应该去赌。而是站在商业的角度,即便是确定了的收益,第二个按钮的收益要远远大于第一个?

这是为什么?明明第二个要么有一亿,要么什么都没有,哪里来的确定性的收益。你可以这样,先获得第二个按钮的选择权,但不要急着按,把这个选择权进行二次招商或拍卖,你可以多找些那些100万不算什么,但对1亿有兴趣的人,告诉他你给我100万,我们俩一起来按这个按钮,如果中了我们一人分5千万,如果不中,100万归我,你什么都没有。

你也许会问,哪里会有这样的傻子?而事实上在真实的商业社会里,这种人或公司大有人在。譬如说风投公司,风投公司就是利用自己手上的资金进行投资,而投资本身就具有风险。我听说过如果一家风投公司投100家公司,如果其中2家能获益是正常,如果投中的公司超过5%就已经非常好了。因为即便亏了95家,而很有可能其中一家的收益就会百倍千倍的收回来。

在商业社会里,收益从来就伴随风险,风险越大收益越大。风投就是风险投资,风投公司之所以会选择多投就是为了分摊风险,提高投中的概率,而全世界的金融机构都是为风险定价。如果我们就是一家风投公司,拥有了可能1个亿的收益权但同时是50%的概率,只要把其中50%的风险分摊出去而定价低于5千万,就有可能成交。

所以,即便是站在确定了的收益,这个收益选择权有可能会以1千万甚至21千万成交。这种商业模式非常普遍,银行放贷除了确定性的收益以外也会将不良贷款风险分摊给借贷人。保险就是把发生事故率的风险放在保费里分摊给了所有投保人。创业找合伙人说白了其实就是分摊风险,分享收益。

风险是指一件事情的发展带有不可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会导致损失。所以,很多人害怕风险,宁愿生活的更有保障、更有安全感也不愿意去尝试那些带有一定风险的事情。首先,这无可厚非,寻求安全感是人性的基本特征。只不过很多人没有真正弄明白,那些看似存在的风险其实是可以通过方式方式去做风险转移、分摊风险从而获得更大的收益和成就。

同时,那些我们以为的安全其实也未必安全,或者说暂时安全,背后也有可能存在更大的风险。有的人不愿意接受新工作、新挑战,现有的工作可能会给他带来稳定和安全感。但在信息时代日新月异,如果不去主动迎接和拥抱,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被时代或他所在的那家公司所淘汰。

我们听过鸵鸟遇到危险会把头埋进沙子,这样它就看不到危险,其实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危险会越来越近,到最后无法逃脱。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鸵鸟心态,用来形容那些只看到眼前利益、安于现状不做改变的人。当然,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个故事是骗小孩子的,鸵鸟才没有人类想象的那么笨,鸵鸟遇到危险跑的比兔子快的多。而具有讽刺的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确实大有存在。

很多常说佛教的因果报应,但真正的因果之间并不存在必然关系。不断累积的因会让果逐渐趋于明朗化,但并不意味果的必然出现。果的出现其实是概率事件,没有因是小概率,增加了因加大了果的概率,或大概率事件。但没有因并不意味没有果,因的增加也不一定就有果。真正的因果关系是因积缘果。

因此,人生的一切结果都是概率事件,不同的是有的人概率比较大,有的人概率比较小。我们为了更美好的生活所采取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不断加大达成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也就是增加达成的概率。也就是罗胖所讲:所有真实的人生场景,我们面对的任何好事都是可能性,我们需要通过努力、实践不断逼近它。

罗胖沿用了达里欧的一个名词“人生算法”。我的理解是:任何事情发展都有规律,但规律不代表结果,我们只有根据规律不断进行推演计算,才能得出更加准确的结果,这就是人生算法。按道德经的理解就是道就是规律,德是按规律办事,也就是算法。德可以无限度接近于道,但不等于道。道德等同即为如一,但也只是相对而言,不存在绝对如一。其实圆周率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我们可以不断计算小数点后的结果,但不能穷尽。

规律本身是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各种规律条件共同作用下的变量如果用数据化来表达,这个数据量是非常庞大的,人们可以不断接近但不能穷尽。我们人类很强大,可以在外太空做到两手飞船精准对接,但一根羽毛落下的准确位置却未必能精准测算,区别就在于影响结果的变量不同。

回到风险一说,我们所要做的不是逃避风险,而是学会合理的规避风险。规避风险不是远离它,而是学会利用风险、将风险转换成不断确定的收益。换句更准确的话来说,而是拥抱风险、利用风险。这或许是人生算法所带给我们的启发。但是,我又不做风投,按钮的故事也只是假设,人生算法又如何为我所用,又有哪些现实意义呢?

很多年前,我就喜欢举一个例子:假如我看中繁华街道上的一个广告位,上面已经有广告了,我想明天把这个广告换成我的广告?你说有没有可能?有,只要我给原来的广告主赔偿他一笔费用,再给广告公司多一些钱,明天这个广告位就是我的。那我换一个例子:如果我看中对面一栋摩天大楼,里面进驻了很多公司,我想明天他们都搬走,这栋楼变成我的,你说有没有可能?

一样有可能,只要我有足够的钱,我就能去做这件事。我相信你知道问题出在哪了,问题出在我没有这么钱,那李嘉诚或者马爸爸呢?他一定可以对吧。可是他也未必啊,因为拿下这栋楼的成本代价可能会非常大,这样做太不划算了!是的,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划算,不是可能不可能的问题,而是怎样做最划算?这就是人生算法之一。

我们知道达成任何事情都有成本和代价,凡选择必有成本,即便是不用吹灰之力那也是力气。我们继续开脑洞,举个接地气的例子,拿卖一碗牛肉面来说,如果相同食材味道的牛肉面,别人卖18,我卖15,别人选择我的机会会大很多,15不行,13,13不行10元,随着出价的越来越低,选择的人越来越多。换一个维度,相同价格,我的味道食材多一块牛肉,多两块牛肉呢?

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站在商业角度就是一个不断出价、不断调价的过程,跟顾客、跟供应商、跟员工,其实就是一个相互博弈的过程,我们认为最能达成成交的那个点双方共赢,互利互惠的点就是我们的目标,也就是想要的结果。所不同的时,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达到最佳平衡点是需要通过算法去实现。也就是说一切皆有可能,唯有算法不同。

前面提到,影响算法的变量很大,因此我们只能在框定的范围内不断减少失误,才有可能更接近理想的结果。但是,我又按照哪个算法最合理,怎样计算才最合适呢?这就是人生算法之二:找到规律,通过大量的计算、不断的推演、实践、一遍又一遍,一次又一次,计算的就会越来越精准。

罗胖举了三只松鼠和四通一达的故事。我们总羡慕那些成功了的人万人敬仰,却不知道在成功之前,他们又何尝不是经过大量的算法一步一步推演而最终在某个时间节点或风口到来的时候成功。我们看到的是成功后的鲜花和掌声,谁真正去了解背后的荆棘和坎坷。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已经成功的人,另一种是在成功路上,这辈子死了没准还有下辈子,乘愿再来。

当然,我们讲在成功路上也只是一种概率,一种可能性。我们又如何判断谁概率大、谁概率小呢?首先是他有没有找到正确的算法,也就是规律。譬如服务好、品质好顾客就愿意出价,如何服务好我应该找更有服务素质的人给他们更好的福利,这也是出价,这两个出价之间的差就是合理的收益。出价分摊风险、分享收益。

罗胖讲到流量思维和超级用户思维,流量红利从PC到移动,从百度到微信,只要找准下一个流量口这就是规律。但随着流量成本越来越贵,出价越来越高,于是规律向超级用户思维转变,也就是提升顾客的复购率、挖掘客户的终身价值,这是规律。找到复购率的规律,客户的终身价值这是规律,按照这个规律去做就是算法。

因此,算法的前提是找到规律,规律就是生长收藏、生生不息。生的阶段进入、采取大量的行动、重复的计算,就能在长的阶段也就是风口快速爆发,而到了收的阶段见好就收,并在冬藏时节寻找下一个生机。找对方向,一边又一边的重复计算,改进。如果还没有成功,要么长的时节没有到,要么长的时节已经来临,计算的还不够赶不上时节,错事良机。机会总是提供给有准备的人,而机会就是规律,有准备的人就是算的差不多了。

如果你和我一样,还在成功的路上,要么先检视规律有没有找准,如果坚信方向没有错,那么只有一个可能就是计算的不够多,重复的不够多,行动的不够多,只要不断的采取行动、一点一滴,计算结果就会越来越精准,达成的可能性就会越大越大,概率越来越高。但是,万一最后没有实现呢?别怕!即便最终没有到达,离那个点也差不了多少。

人生的一切结果都是概率,我们要做的就是提升这个概率,一步又一步的更接近它。2018新年的第一篇文章,献给所有在成功路上的人,与你同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