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讲过,孩子之所以看动画片上瘾,是因为孩子就喜欢动画片。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也是大家最容易忽视的。就是这些动画片制作公司利用了孩子的这些心理,不断的投其所好,开发更多的动画片,让孩子欲罢不能。
讲的直白一点,就是动画片制作公司开发动画片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上瘾。尤其在商业社会市场经济下,每个动画公司为了延长自己的产品生命周期,几乎·是无限度无节制的开发下去。喜洋洋不知道制作了多少级,熊出没放到今天还在继续。但当更多动画公司加入这个战场,孩子便在动画的世界里迷失了。
而事实上,中国的动画片创作者们,并没有站在如何创作出更多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帮助孩子成长的角度去创作更多的好作品,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将其商业价值最大化,一旦开发出某个作品占据孩子的心智后就不断的去巩固和强化这个IP,从而推动相关衍生品的开发。
在商业社会追求商业利益没有错,但孩子是未来的希望,除了商业利益还必须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保护孩子不单是让孩子能吃上更健康的食物,生活的环境更好。正因为孩子喜欢看动画片,所以开发出更有益于孩子成长和个性塑造的动画片尤为重要。
就拿熊出没来说,看似故事是表达熊大熊二为了保护森林和自然,与贪婪的光头强做斗争的故事。当然这个情节拍的太多,近些年有些变化也开始拍些光头强善的一面,甚至常常出现光头强与熊大熊二精诚合作,一起对抗其他坏人。
在我眼里,熊出没讲述的就是一个贫穷的伐木工生活艰辛,想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又无法改变命运的故事。首先砍伐树木是为了生活,也不是他的本意,要说坏其实是那个电话里的李老板坏,我就一直纳闷,这么克扣工资,破坏森林的李老板不是在违法吗?怎么演了这么多集都不被抓起来?这是要告诉孩子们什么?
而光头强其实就更惨了,一边迫于李老板的淫威下不得以去伐木,而另一边又受到熊大熊二的百般为难,这日子该怎么过?要是我拍一定会拍他光头强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换了一份好工作,譬如变成森林卫士,与熊大熊二做了邻居,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然后呢?然后就完了,故事也该有了结。
这还不算糟糕,最可怕的地方就是每次光头强和熊大熊二斗智斗勇,不是搬石头砸了自己脚,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每次出现这些桥段孩子们就笑的乐呵呵。天啦!一个这么生活落魄的人已经够倒霉的,应该培养同情心才对,而不是培养孩子的笑点是建立在出洋相上。
这让我想到赵本山很著名的一个小品卖拐,讲述的是一个智商不好的厨师被一个骗子耍的团团转的故事,而在被耍的过程中,当我看到坐下台下的人包括全中国的电视观众看的笑的合不拢嘴,我甚至觉得有些害怕。要知道在美国,这样取笑智障人士是要被坐牢的,而在中国这些是拿来娱乐的。
喜洋洋和灰太狼,讲的也是一个苦逼的狼,狼吃羊本就是天性,可偏偏这只倒霉的狼吃不到也就算了,还每天变成笑点供所有孩子娱乐。你想想,当孩子从小就学会以取笑为乐,把这些当笑话,长大之后他们会怎么面对弱势群体,怎么去寻找生活中的乐趣?
好看的动画片笑点是必不可少,就拿疯狂动物城来说,其中有两个桥段我印象非常深刻,一个是那个黑社会老大,当我们都以为是一只高大威猛的北极熊时,结果是只啮鼠。这种巨大的心理反差和北极熊做对比就是非常好的桥段。
不仅如此,其实这种落差是还科普了一样,因为在自然界,别看啮鼠小,其实非常贪婪和凶残。据说如果把一个桶里放四只啮鼠而不放其他食物,第二天桶里很可能就只会剩下一只。非常符合黑社会老大的特质。还有那个叫闪电的树懒,呆萌的表情和慢吞吞的动作成为影片的经典画面。
还不止,树懒的桥段还具有现实意义,是用来批判美国政府的行政效率低下不作为的表现。还有当动物们都穿上了衣服,结果兔子朱迪看到有动物不穿衣服很不好意思,讲述的是自由与社会道德。而影片最核心精髓就是不要预设立场,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要学会包容和不同物种和谐共存,是部伟大的动画片。
美国曾经有一部经典的动画片叫猫和老鼠,国内的很多动物题材动画片或多或少都受其影响,虽然在情节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你看猫也经常洋相百出,老鼠也常常碰一鼻子灰。但猫和老鼠不是讲猫要吃老鼠,猫和老鼠是一家人,还有狗,是玩伴的打闹,并非敌我矛盾或贴上谁好谁坏的标签。
无论是大人的电影还是孩子的动画,如果从一开始就设定好人坏人,贴上各种标签,就限制了人的想象力和对人性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这个世界是复杂而充满多样性的,无论是人还是其他动物,都有善恶的一面,或根本无关善恶,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一旦贴标签很难撕下来,尤其对于孩子来说,想要建立更客观全面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不利的。
孩子喜欢看动画片,不如多给孩子多看动画电影,首先不管电影教育意义如何,至少故事总有个了解,看完就能从情节中抽出来,即便有续集也有个期盼,间隔时间长,不会没完没了。同时,如果能选择一些能拓展孩子视野,同时对孩子身心有帮助,对其性格塑造起到正面意义的动漫电影可以多去看。
当然,如果全社会都能意识到动画片对于孩子的意义,能有更多动漫创作者开发出更多有意义的动漫,这才能从更大更高层面解决现在孩子看动画片上瘾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孩子看动画片上瘾不单是孩子问题,家庭现象,而是社会现象,需要从社会的高度去解决,我在这里呼吁。
既然孩子喜欢看动画,我们何不将动画的题材范围扩大,将作业、学习甚至是只要是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如何防止遇到坏叔叔,如何过马路,只要将这些变得有趣,孩子自然就爱看,寓教于乐,对孩子成长有极大帮助。
想要孩子健康的成长,大人们首先得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去做正确的引导。在大人的世界,首先孩子要听大人的话,其实,现在越来越多事例标明有很多小时候很调皮不听话的孩子,长大了一样有成就。相反,小时候过于规矩老实的孩子,长大并不一定就表现优秀。
对于任何一个孩子而言,拥有一个完整的健康的人格比掌握多少技能都重要,他需要在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整个关系中找到两种生命力,一是自信,自信是所有生命力对外展现的力量源泉,二是信任,在整个外部世界中只有信任才能找到支撑。
而这两种力量是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拥有的潜能,自信源自自恋,自恋是所有生命体最基本的特征,生存和繁衍的原动力。信任源自依恋,对外在环境对父母深深的依恋。父母只要是注重并引导孩子正确使用这两种力量,就能成就更好的自己,从而让他的生命得以绽放。
而中国的父母太喜欢教训孩子,总是别人家的孩子就是好,自己的孩子总是不听话,喜欢指出孩子的错误:你怎么这点事都做不好,孩子也,你怎么能这样子呢?那个地方危险,这个东西不卫生不能吃啊!你看你又把这个弄坏了。
当你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喜欢用“总”“又”这些字眼的时候,我们所预设的立场就是孩子本身就是坏的,是不好的,而自恋的表现就是我是好的,我是对的。当这些字眼惯用在孩子身上,一方面容易伤害孩子的自恋情绪。另一方面会让孩子畏手畏脚,不敢轻易尝试和冒险。
父母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最值得信任的人,一旦父母建立起信任和关系,他便找到这种托付的力量。如同在黑夜里跌落掉在柔软温暖的床上,一旦父母能接住并承接起孩子的这份依恋,这种关系转移到外在、社会,便会相信这个世界是能承载他的理想希望,并能找到信任和依靠的对象。
这种信任就如同朋友关系一样,从人格角度父母和孩子是平等对立的,当孩子还只是个孩子的时候,尽管我们比孩子懂很多,但孩子不是像房子、车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不能要求孩子按大人的意志去生活,尊重他们的意愿。培养孩子不是要成为你所期待的样子,而是能成为他自己期待的样子,即使成为不了也要教会他面对现实,尊重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
我们总会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其实这种兴趣更多的是大人的兴趣,想从孩子身上得以实现。我们常说你总给他试试,不试你怎么知道他感不感兴趣,兴趣是靠培养的。是的,但真正的兴趣是需要孩子自己去发现,如其培养兴趣还不如培养孩子善于发现和用于探索的精神。
未来10年,无论是中国,还是全球范围内,人类文明和科技将迎来质的飞越,但凡我们现在学习的80%技能,在10年后都变得不再重要,更何况是学习成绩。当然,这不是在鼓吹学习无用论,即便是未来不需要,也必须认真学习,如果成绩过于落后,会给他的成长带来不小的压力,因此,中等偏上即可,不一定需要求绝对的拔尖。
与此同时,我们需要培养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相比其他兴趣班,这个是现代社会最缺的。就譬如我这篇文章,姑且不说写的好不好,能耐着性子看到这里实属不易。因为声色光影繁杂,人们越来越难静下心来阅读,尤其是长文字。而阅读长文字,撇开图片或视频,或许是培养耐心和拓展视野更好的方式。
中国成年人平均每年阅读4本,而以色列是64本,俄罗斯是55本,美国是22本,这个数字或许不准,但真实数字中国的可能更糟糕。儿童就更是如此,在中国,摆在书店最好位置最畅销的是各自考试辅导教材,教材是教材,那不是书。中国有一个名词叫课外书,其实课外书才是书,课内书不是书是课本。
因此,我们需要带着孩子去多读书,那究竟读什么书才是好书呢?为了方便孩子阅读大人喜欢买带有插图或图片很多的书,这是善巧的做法,但从长期提示孩子阅读能力上,慢慢的需要转移到纯文字的书籍上。这种做法就如同为了菜更美味加了味精一样,从长远来看,还是原汁原味的好。
可以读的书实在太多,如果要加以归类的话就是这类书籍能拓展孩子的视野,能极大的发挥孩子的现象力。有一次我家孩子参加一个口才训练班,老师问你们各自发挥想象,描述一下天上有什么?我家孩子说天上有白云,如同大大的棉花糖,我要用一根绳子把他绑住,回家和弟弟一起分享。
当时我高兴极了,因为我发现我的孩子想象力还不错。未来但凡所有能通过逻辑推理的技能首先都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而想象力就是人类暂时得以坚守的阵地。什么是想象力,就是能在两个毫不关联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譬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光和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这就是想象力。
想象力丰富的孩子,能更好的接收一些更抽象的事物,并学会比喻,隐喻和暗喻。而诗歌、成语等等就是能提升孩子想象力的最好的书籍之一。这些人文将会成为未来人类文明在人工智能强大的科技面前有效的融为一体,成为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先哲们给我们留下太多经典的书籍,这些宝贵的财富等着我们去挖掘。如果推荐孩子读本从诗歌、成语开始。不单是简单的死记硬背,而是陪着孩子一起学习,了解这些诗词的背景、典故以及表达的意境。
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启动了中华经典传承工程,在2018年目标是至少要发动50000社会民众参与经典图书的捐赠活动中,让2000000万的学生能读上中华经典书籍。首先我们会选择贫困山区的学校孩子作为第一批捐助对象,可为什么要先选择贫困山区呢?
对于贫困山区的孩子可能更需要食物和衣服,但精神需求同样重要。相比食物和衣服,也许能解决一时之需,而赠送传统文化书籍,并写上寄语,能让这些孩子对远方的陌生人心存好感,能感受到来自远方不同年纪不同种族,不同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善意。
同时,相比大城市孩子物质条件优越,各种娱乐和课外活动丰富,专心的读好一本书可能需要大人和孩子共同的努力,慢慢培养起阅读的好习惯。而这些贫穷山区的孩子,会更珍惜这些“课外读本”,能更好的吸收营养,并能在未来走入社会,得到更好的帮助。
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培养自己孩子爱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同时邀请你加入中华经典传承工程的行业,能让更多孩子有书读,让每一个孩子,都不因物质的匮乏而无法解除中华经典,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身体里传承中华先贤学说的基因,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免费接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未来,中国传统文化将影响世界,你也可以成为其中的推动者之一,普及传统文化从孩子开始。如果你愿意,和我一起加入中华经典传承工程,让每一个山区贫困的孩子都能得到中华文化的滋养。你的举手之劳,犹如你随手种下了几粒种子,你没有关注种子的成长过程,几年过后,你发现这里多了几棵树。当你路过时,树下纳凉的喜悦能让你赞叹自己曾经随意种下的几粒种子,欢迎你的加入!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