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师:都说男儿有泪不轻淌,两王一马年度飙泪为哪般?


“握着老婆的手,好象左手握右手;握着小姐的手,好象回到十八九;握着情人手,甜蜜又温柔,握着小秘手,不知该不该下手;握着女同学的手,当初还好没下手。握着领导手,紧紧不松手!“从这段顺口溜,继续今天的内容:“感觉”。

什么是感觉?感觉究竟从而而来?简单来说感觉就是外在事物或信息通过感觉器官的捕获,转换成电流信号,通过神经网络,传输和反馈到大脑处理后,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或生理的涟漪反应。感觉就是通过感官接触而产生的一种觉察力。

身体有五感:眼、耳、鼻、舌、身,对应五力或五识:听力、视力、味觉、嗅觉、触觉,除此之外还有第六感:直觉,佛学上讲到第七第八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前五识是属于意识,直觉是处于意识和潜意识的交界,第七识是潜意识层,第八识就更厉害了,是深度潜意识。

关于人类起源众说纷纭,但目前科学界基本达成的共识是无论是欧洲人还是亚洲人,黑人还是白人,共同的祖先来自非洲智人,开枝散叶到达世界各地。虽然中国在古时候就有人类活动,最著名的北京周口店人和山顶洞人,虽然我们有情节,但那不是我们的祖先。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不断学习和了解外在事物,提升了智力和认知水平,同时受这些外界环境影响,有些信息刻在了人类族谱和基因之中。举个例子:当人类发现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的果子,那究竟能吃不能吃?谁也不知道,唯一的方法就是尝试。

果子一吃到嘴里是苦的,不过那时候还没有苦这个词,反正就是一种怪怪的味道和感觉,吃下去以后肚子很痛,于是知道这果子不能吃,当下次再遇到类似味道的果子时,就千万别吞下肚子,并且把这种味道形容成苦,先是语言后形成文字。

再譬如一帮人去打猎,结果发现有一只死了的动物,充满了腐烂的气味。不管三七二十一肚子饿吃吧,结果吃了腐肉的人都生病了。但当下次人们再遇到这种情形,再闻到这种腐烂的味道,就知道这食物是有毒的,吃一堑长一智。

长期以往,这些气味因子或视觉信息便会记录在我们的脑海,形成我们的意识,当下次再遇到相同或类似的气味、物体或场景,我们便在意识层调取相同信息比对,一旦对应,便会联想起当初愉快或不好的记忆,简单来说,就是产生对这个物体的感受和感觉。

那么问题来了,物种需要进化,环境总是在改变,如果我们总以以往的感觉感受来看待旧有事物,人类是不可能发展到今天。如果人们对陌生的环境充满恐惧,就到达不了新地方。生物进化总是在不断尝试。同时,旧有知识和感觉往往带有欺骗性,你需要打破这个惯性思维。

玩过过山车的人都知道,很惊险刺激。首先我们之所以敢尝试,是因为过往案例告诉我们,那么多人玩过都没事,我肯定也没事,再说要是有事,这个游乐场早就关门歇业。过山车技术很成熟,没事,上吧,出问题的几率很小,即便有,也不会是我。

尽管如此,当我们坐上去玩的过程中还是很紧张,紧张是潜意识或下意识的,几圈下来安全落地,紧张刺激之后,除了有人身体不适以外,人们能从身体的毛孔被打开,张合之间,刺激之中感受到爽的感觉。原来,感觉是需要被刺激而充分调用。

但是,过山车事故也偶有发生。我们可以做这个想象,假如有一天我们玩过山车结果中途停了,半空中倒挂悬了半小时,尽管最后恢复正常安全落地。你告诉我,下次你还敢不敢玩?你有没有想过这么一个问题,任何事故是有概率,这次发生了下次再轮到你的几率会更小。算了,还是不要了。

感受面前人们不会冷静,常常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和总结。我家孩子经常在玩个什么玩具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一旦受挫就喜欢说出我再也不和谁好了,我再也不碰什么了。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就会语重心长的告诉孩子不要用再也不这样的字眼,因为一次尝试不足以下结论,一次失败不能代表什么。

  昨天早上我去吃早餐点了一碗面条,营业员告诉我大概需要6分钟,结果让我足足等了20分钟,我很是生气,当时心里就想下次再也不能在它家吃面条。结果,今天早上爱人带着孩子还是去了那家。她们先去,当我到的时候,爱人微笑着跟我说,我给你点了你最喜欢的面条。

  当时我就觉得特好笑,原来所谓的再也不,结果第二天就继续。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原来以前自己总教育孩子不要说再也不这个词是多么的苍白无力,大人们在情绪和感觉面前都显得那么幼稚,更何况孩子。进而又想,原来我们常说的再也不并不代表再也不,而是在那个时候,当下的一个情绪表达而已。

  因此,对于教育小孩,简单的说教意义不大。虽然大家都知道再也不这种说法一旦养成习惯不好,可怎么去纠正?方法就是尽量谈感受,少讲对错。一件事发生,我们先感同身受,照顾情绪和感受,进而引导孩子去获取更好的感受,而背后的对错他就更能记得住。

  早上孩子起来无意识打开了房门(其实也不是无意识,反映孩子迫不及待的想出去玩),冷气嗖的一声就进来。我正准备跟孩子说不要打开门,把门关上。突然心里一想这样说是不对的,你需要跟他解释打开了门,房间的暖气就跑掉了,而爸爸妈妈还在收拾,暂时还不能马上准备出门。。

  你说对于4岁的孩子,一下子讲那么多他记得住么?讲那么多道理有意义么?我开始改变策略:哇,好冷啊~爸爸衣服还没穿好,宝宝快帮下爸爸,别让冷空气进来伤害我们。孩子尽管没听懂,但从爸爸的表情和肢体言语中似乎意识到什么,把门关上了。

  门是关上了,孩子还是想迫不及待的出门,于是利用身体在门上擦来擦去。要是以往,我也一定会说孩子啊,衣服不能在门上擦,赶快停下来。得换个方法:孩子真棒!宝宝是想把门擦的更干净吗?宝宝你看能不能顺便把这里的墙也擦一下。孩子突然停了下来,心想你当我是小孩子啊,我偏不擦了。

  感受比对错更重要,当我们在和孩子、同事或其他任何人相处和交流的过程中,先照顾感受。我们常说别人不懂我,其实你不懂我的心,这句话其实是要表达,尽管你可能是对的,你讲的没有错,而你没有理解和照顾我的感受。有了感受,才有更深刻的认识。

  除了与人相处,我们还要善于捕捉自己的感受和感觉。先别预设是非对错,沉浸在感觉之中,无论感觉是好是坏,是美妙的体验还是糟糕的心情,让感觉像水一样流边全身,唤醒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从感觉中找感觉,生活会更有感觉。

  冬天很冷,我们害怕冷,拒绝冷,于是我们会穿更多的衣服,呆在有暖气的地方,最好哪里都别去。但是我们有没有发现,越怕冷越冷。当一个人长期呆在空调房或温暖的地方,一旦到了有那么一点点冷的地方,就受不了。

  我们的身体能承受的寒冷会比想象要大的多,古人们即便不穿衣服在冬天雪地里一样生龙活虎,我们身体里也留有这些信息基因。但身体长期呆在温暖的地方,感官会把这个信息传递给记忆库,外面的世界变了,抵御寒冷的机能作用不大,可以删除了。于是人的抵抗力越来越差,在寒冷这件事上开始退化。

  抵御寒冷最好的方式是尝试冷,感受冷,于是越来越不冷,甚至喜欢上冷,享受了冷,没准你也会成为一个爱斯基摩人。除了冷,还有热,除了冷暖还有快乐和伤悲。没有喝过酒的可以尝试喝一点酒,能喝二两可以尝试来个半斤,即便是醉了出了洋相又如何?生活需要体验,没有体验,何谈生活?

  体验是循序渐进的,无论是身体还是我们的心灵总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夏天快到了别急着脱衣服,冬天还没来别急着穿衣服,一方面让身体尽可能去感知,另一方面当外在环境发生变化,保持一定的节奏,大的目标从小目标开始,想参加马拉松?先来个五公里再说。

  这些天,江湖大佬们纷纷飙泪,先是王健林在2018年万达年会上,几度潸然泪下。没过几天,1月22日马云又在乡村教师奖《重回课堂》上感慨:这些年我容易吗?都不知道怎么抗过来的!而王石在23号67岁生日时,在水立方一边演讲一边流泪。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淌,在我们眼里,这些商业强人和江湖大佬,是多少人争相效仿和崇拜的对象,他们的生活那可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他们为什么会流泪?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更好的生活,目标虽有大小,高度不尽相同,但生活的本质从来没有分别。

  大佬也是人,也会有快乐、悲伤,物质的优越和事业的成功未必能消除烦恼和痛苦。生活的本质就是苦,需要我们每个人去经历和感受。苦不可怕,哭也不丢人,生命需要经历和遭遇,让情愫在身体流淌,让泪水尽情释放,生命因此变得饱满。(待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