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师:说说关于年会的那点事


这些天朋友圈刷的最多的就是年会。年会是个神奇的日子,大大小小的公司都在办年会。办年会可是一个需要花时间精力的事情,很多公司甚至是提前一两个月就开始筹备。搜段子、张罗服装,有才艺最好,没有的下硬指标,各部门必须得至少准备一个。于是唱歌的唱歌,跳舞的跳舞,就连那些平时不怎么与人打交道的,纷纷走到台前,性别不重要,节操暂时丢掉,台上一锅乱炖,台下杯酒交错,一片欢呼雀跃。

公司好不好,一看年会就知道。有的展示团队风采,有颁各种大小奖,有的走心,有的阵容豪华堪比春节联欢晚会。我爱人姐姐在一家钢铁厂,前两天年会,五亿现金搬到现场,那是一个壕啊!年会究竟有多重要?年会对于一家公司究竟意味着什么?

姑且先不说谁家年会办的好,每一个老板,单纯从动机和目的而言,都希望能把自己家的年会办的漂亮,大家辛苦一年,该欢乐的欢乐,该发奖的发奖。可欢歌笑语之中,老板们心里的酸甜苦辣,也许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小时候家在农村,最期盼的就是过年,过年有新衣服穿,还有丰盛的年夜饭。印象中除夕那天一听隔壁哪家鞭炮响了就知道哪家年夜饭准备完毕,开始请祖宗了,而我妈妈总是比别人慢半拍。我和哥哥姐姐就急的不得了,不停的催妈妈快点快点,再晚联欢晚会就开始啦!

吃完年夜饭,大家开始串门,最多的话题就是这一年你混的怎么样?当你递上一根烟,人们先看牌子,哟,中华。小子混的不错啊。要是开回了一辆好车或者带回一个漂亮媳妇,邻里纷纷围观,见面就夸。这一年你要是混的不咋地,就老实呆在家吧,暗自发狠,明年一定要混出个人样。

对于一个创业者,无创业之初论他是多么信心满满,还是通过精心规划,周密安排,迎接他的会有两个结果,赚钱或不赚钱。对于一个人的新年愿望的人来说,无论他多么下定决心,发愤图强,在这一年结束的时候,要么实现要么没有达成。

在经济学上,评判一家公司是否盈利有三个标准:一是每月营收大于日常支出并能摊销投资成本,那么这家公司就具备继续经营的条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虽然每月营收大于日常支出(可变成本),但无法摊销固定投资,可以考虑负债经营;而营收小于支出,关门就是选项,关门未必是坏事,关门大吉。

因此,当我们在下定决心想要去做一件事时,做最好的准备和最坏的打算,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所谓最坏的打算就是能承受不成功所带来的风险和后果,这有两个原因:一无论你多么不情愿,失败依然是选项之一,你必须得坦然接受,如果失败无法承受,最好你就不要开始。

其次,当你能坦然接受失败,就不会有心理负担,患得患失,你所采取的行动,动作就不会变形走样。同时,我们需要学习如何面对失败或生活中的各种不完美,只有接受不完美,你才会有信心去迎接下一个挑战,才能更好的获得完美。

我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但理想与现实总会有差距,因此我常常感到纠结。前两天我黄山公司的年会刚过,年会的筹备我完全没有参与,一进会场我就能发现各种问题,无论是组织、流程、布置、环节,站在我的角度,我认为至少我们可以做的更好。

要是以往,我会对组织者指出各种不足和能立马调整的意见,但我知道这会给他们压力,甚至会影响整个年会的氛围。事已至此,何不开始学会放下,我开始把挑剔变成欣赏和包容,尽管诸多不完美,但调整了心态,却惊奇的发现,这次年会氛围却是最好的一次,这就足以。

关注过我朋友圈和公众号的朋友应该知道,我除了经营自己的公司,平时写写文章之外,我还跟着我老师一起做些传统文化的推广工作。月初我去参加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的年会,以我从事多年经营管理的角度,这年会应该很高级别才是,我要是老师我会不好意思,反正我是不太满意。

这次年会大家玩的都很嗨,尤其是老师,发自内心的高兴,像个天真的孩子,一点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还有一次,老师在道德经社群里讲课,有些听课的人表现并不友好,说了不少难听的话。当时我就在关注老师的表情和反应,要是我,这课根本讲不下去。

结果,老师完全就当没有看到一样(他怎么可能看不到),一样的自我陶醉、眉飞色舞。那一刻我就在想这个人的心理素质不一般,要知道你心里要是很不爽,脸上想完全不露出表情,装着高兴是很难做到的。只到课程结束,老师举重若轻的回复几句,但依然没有表现不满。

每个人都有老师,有人教你如何赚钱,如何成功,有人教你如何为人处事,如何生活。我也有很多其他老师,跟他们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等等等。但这位老师,也许不为外在熟知,但他依然以自己独有的方式,不只是讲的道理,身体力行的让你感觉有收获。

无论你做什么事,无论你经过多少次的沙盘推演,总有考虑不周,总有各种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生活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任何事情总有美中不足,带有遗憾。瑕疵、遗憾、意外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你认为生活是美好的,那么就应该包括了这些不美好。

当我们在尽情享受完美、成功带来的乐趣时,也要给遗憾、瑕疵甚至是失败、意外以掌声。他能让我们重拾起对生活的信心,才能认真去总结、分析并加以改进。自己都不接受自己,别人如何接受你,只有接受遗憾和容纳失败,才有资格享受完美,迎接成功。

当然,接受遗憾、瑕疵和失败不是要心安理得,自欺欺人,更不是要纵容和麻木不仁。

贝克汉姆是英国著名足球运动员,1998年,在法国世界杯1\8决赛英格兰对阿根廷一战中,他在下半场因踢人被红牌罚下,致使英格兰队以10人应战11人,最终点球失利。赛后,他受到了国内舆论的强烈谴责,陷入人生低谷,与维多利亚的婚礼也被迫推迟。

对于这场比赛,毫无疑问他渴望赢,也极尽全力,踢人只是个意外,相信没有人会比小贝自己更后悔当时场上的举动,他自己也花了很长时间才从这场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虽然以后足球生涯风光不再,但在其他事业上获取更多。

失败伤痛在所难免,失败不必遮掩和强忍泪水,该自责必须自责,该检讨必须检讨,想哭就哭出来,但不能陷入失败伤痛不能自拔。学会原谅自己,学会谅解别人,伤痛和泪水才能转换成动力,擦干眼泪继续前行。但凡伟大的事业和成功,哪一个不是在哭过笑过,负重前行。

无论这一年公司做的好不好,年会是庆功仪式,主旋律就是快乐,所以将所有的遗憾不足丢到,尽情享受属于公司的节日。如果想要对这一年做总结和改进,那应该是年度规划会,在那个场合,那个仪式,再好好反思与检讨。

现代人之所以活的没有感觉,最基本的特点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心不在焉。老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开小差,和这个人谈恋爱,心里想着的却是另外一个人。上班时不好好工作玩着手机,下班了却又总惦记还有哪些事没做,当下的事不用心,总又总在纠结飘忽不定的未来。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我们无法感知身边正在发生的事物,找不到生活的存在感、认同感、归属感、价值感和幸福感。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强调仪式感,所谓仪式感,就是当身处在当下的某个场景和氛围里,去做应景和与之匹配的事情,营造出生活的仪式感。

寻找生活的仪式感,简单来说就是该上班时好好上班,该休息时好好休息,该吃吃,该喝喝,该唱歌时纵情高歌,该陪孩子就丢下手机,好好的陪孩子玩乐。过年了,就该欢乐祥和,将诸多不开心和烦恼丢掉,有钱没钱,好好过个年。

仪式感不仅仅是活在当下,活的真实,同时他是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动作、语言和流程,来规范和强化受众者的动作、语言和行为,从而加深大家的印象,熟练掌握,形成很好的仪式感,久而久之就能变成一种文化和传承,得以延续。

每次做飞机,我特别喜欢观察机场地勤人员的准备情况,尤其当一切准确就绪,飞机开始在机场滑行的那一刻前,总会看到有两个地勤对着飞机挥手告别。虽然我们看不到机师,但一定能想象那一刻机师会回礼致敬。每当如此,新的旅行即将开始,这就是飞机起飞时的仪式感。

从某种意义上讲,但凡人类所梳理的任何一个制度、流程规范,无论是为了生活还是工作,都是这件事本身所具有的仪式感。我们除了尊重规则、学习规则、融入规则沉浸在当下的仪式感之外,在日常生活,我们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更多适合自己专属的仪式感。

对于个人而言,生活和工作习惯就是一种仪式感。想要创造属于自己的仪式感从培养良好的习惯开始。其实,我是一个非常不注重仪式感的人,换言之我的个人习惯并不好,这也是我花了近五篇的文章来讲述让生活有感觉,强调仪式感,我想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提升自己,顺便跟你分享。

以前,我刷牙的时候有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就是每当刷完牙牙刷就往杯子里一丢,而往往牙刷头是朝下,为此我爱人不知道说了我多少回。后来我终于改掉这个习惯,牙头朝上的好处自然不用我多说,而这背后的习惯就是刷牙后牙刷摆放的正确仪式感。

有基督教信仰的家庭,在吃饭前先会祷告,大家心里默念,感谢主赐予我们食物,然后单手划十,再开始吃饭。这种祷告仪式便是吃饭的仪式感,让吃饭这件事变得神圣感。如果一家人都有很好的习惯,即便是吃饭不说话,孩子都能得到滋养,这种仪式便能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延续。

在古代,有一个名词叫家风,家风就是一个家的仪式感,是这个家的文化,它包含一系列行为处事的规范代代传承,增进家庭成员乃至于家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有家法。而如今,我们似乎在家的文化营造渐渐消失,没有了归属感的家,家只是房子和共同生活在房子底下。

除了家,还有公司需要章程,包括年会,还有社会需要法律规范,让同一血脉、宗亲、民族乃至国家,通过仪式感,找到根和本源,寻找共同的记忆和文化,同时让我们彼此关联,彼此认同,紧密团结,从而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