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师:好人不但没好报,还有坏报,坏人才有好报!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话不用过多解释,大概意思每个人都知道:如果你是一个好人,专心做好事,就会有好的结果,如果你一肚子坏水,只干坏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天迟早收拾你,跑都跑不掉。

可现实往往不是这样,我觉得我就是一个好人啊,好事也做的不少,为什么好报迟迟没有降临?而在我们身边,见过太多的坏人,坏事干尽,不但没有遭受惩罚,日子过的不要太逍遥。时候没到,那究竟要等到什么时候?莫非真的要等到下辈子,这辈子过不好,下辈子的事谁知道?

其实我们一直活在好人有好报,坏人有怀报的错误观念之中,事实真相是好人不但没有好报,还有坏报。坏人不但没有坏报,还有好报。我知道这个观点很有可能会引起争议,当然更多人会不屑一顾,这是哪里来的歪理邪说,误入歧途。今天我就要来和你好好扒一扒好报坏报这点事。

首先善恶终有报这个观念来自于宗教,佛教《缨络经·有行无行品》中记载:“又问目连:‘何者是行报耶?’目连白佛言:‘随其缘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周易》中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关于善恶,基督教也有类似观点,圣经箴言 10章27-28敬畏耶和华,使人日子加多。但恶人的年岁必被减少。义人的盼望,必得喜乐。恶人的指望,必至灭没。大概意思是说:在世行善未必长寿或富贵,但死后灵魂会上天堂。如果做恶,即便现世不报,死后也会下地狱。

好家伙,古往今来多少能人大德都在强调因果报应,你一个小师何德何能胆敢在这里胡言乱语,口出狂言,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来。首先我们就从宗教说起:

公元前565年,在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宫里,生下一个小孩名叫乔达摩悉达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释迦摩尼。尽管他的出生、成长和后来修行得道有很多传说,但传说就是传说,对于那些我们并没有亲眼所见,尤其是一些“超自然”现象的描述,我们可以先放一边。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去理解佛祖的一生:释迦摩尼一开始也是一个普通的小孩,只是相比其他小孩更聪明。然后在他的一生中因为各种机缘巧合不断学习成长,最终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老师,这么一个励志故事。当然他的厉害之处是不仅仅是在当时所取得的成就,他的思想学说至今对人类影响深远。

真正了解佛教的人都知道,佛陀在一生中从来就没有正式出过一本书,但凡今天我们看到的绝大部分经书都是他的学生或后人根据自己对佛陀思想的理解加以总结写出来的,讲白了就是学习心得。既然是学习心得难免就会有偏差。为什么这样说?

那我们今天来说,我们刚听完某个老师的一趟课,大家纷纷在一起谈学习心得,每个人的理解各不相同,于是大家相互争论。你不服我是吧?我这有录音还有录像,我们可以回看老师当时究竟是怎么说?而那个时候你就别指望,大家全凭记忆,再加各自想象,你就想象吧。

你想想看,佛陀这一生去的地方也不多,迦毗罗卫国也就相当于今天的一个县城那么大,佛陀的生活阅历其实不算多,你也许说不对啊,他禅定状态下去过很多地方,好吧!还记得前面我怎么讲的?我们不考虑超自然,你听过那么多超自然的故事,你见过多少?我知道没见过不代表没有。但既然没见过,我们能不能用常见的事例,用常理去思考呢?

我没有进入过禅定的状态,所以这个事不好说。但我相信佛陀在禅定下肯定是悟出很多道理,但他总需要用身边的事例去描述,别人才能听的懂。即便他描述的是他见过的场景,而别人没有见过,当别人再跟其他人分享的时候,又没有录音录像,一传十,十传百,那还是佛祖说的话么?

我们知道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知识和信息也在快速升级和迭代。姑且不说那些学识很高的人,就是随便拿一个小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回到古代都能干掉一大片秀才。佛陀要是穿越到了今天,怎么使用微信支付宝,怎么滴滴叫车,都不如你我,想美美的洗个热水澡,可能还要有人教。

我这么讲的目的不是要刻意贬低佛教,我曾是佛家皈依弟子,虽然现在“退转”,但佛法依然在学,起码恭敬心是有的。佛教创立延续至今足以证明这是一家伟大的公司,在世界各地信仰佛教的有17亿人自然有他的道理。但你以为这些人所理解和学习的佛教都是一样的吗?在美国甚至是西方也已经形成一整套的佛学体系。

我在这里用佛学而不是佛教,西方研究佛学更多的是把中国乃至亚洲佛教中那些“超自然”因素全部去掉,是站在哲学和冥想修行的方法论角度,讲白的是学术研究和应用之道。佛学中的很多思想极具智慧,他值得我们用心思考和学习。

但社会总是在进步的,现在处于知识和信息大爆炸的年代,你知道现在世界上每天有多少新书发行?有多少新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无论是科技人文,还是历史经典,有哪些旧有知识已经被迭代,有哪些被证明更值得传承?即便是佛学,也发展到“现代化佛学”,你还在用神神叨叨的老一套,OUT了!

我们需要从旧有知识、旧思想观点走出来,佛陀也是人,讲的话也不一定全对,他也受当时条件环境所影响。不要过于迷信权威和教条主义,好的思想学说我们需要去学习,但不能照搬全收,需要结合当下的科技、信息最新研究,推崇出新,古为今用。

佛教常讨论正信和迷信,我的理解是无论任何观点,任何人所说,如果你不加以思考和辨别,全盘照收。这就是迷信。不管别人说了什么话,他有多权威,你依然需要独立思考,也许只有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你才能真正明白那些高人们话的含义,而不是人云亦云,听之信之。

我们回到前面“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这句话,是目连跟佛陀说,而不是佛陀跟目连说的。当然,究竟是谁跟谁说的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我们很清楚,佛陀和目连都是印度人,他们讲的是梵语,这句话是后人翻译过来的,善和恶是汉字,是中国人发明的,我们可以从“善”和“恶”的本意来说起。

“善“按照我们现在的理解,善是一个褒义词,跟好、真、美属于同一类。事实上善原本的意思是完善,改善,它是一个中性词。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早睡早起是一个好习惯,晚睡晚起就是不善,是恶,是恶习。既然是恶,你就要不断的加以完善,改善,善原本是一个动词。

后来,我们逐渐把符合这种完善的行为称之为善,赋予了这个行为以情感和褒义,善也就变成了形容词。当善的这个褒义被不断强化之后,人们慢慢把善和善良,善事,善行联系一起,于是产生了好和坏,对和错的概念,慢慢就忽略了善作为完善的本意。

与善经常一起出现的是德,什么叫德?我们最熟悉的是道德。我们常把遵守交通规则,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等等这些行为,称之为有道德。但真正的道德一词不是这个意思,道德,道指的是一切规律,德是按照规律办事。

这有什么区别啊?区别大着呢!你是一个单位领导,你说是平易近人是德,还是强势威严是德?平易近人别人就会愿意和你相处,但也会因为你好说话,你说的话别人不一定当回事。强势威严别人会认为你高高在上,不愿意亲近。但别人怕你,你交代的事情,别人不敢不做,惹毛了你没好果子吃。

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怕你,你需要权威,权威或者很凶的样子就是德,你让自己不断维持这个形象就是善,尽管看上去是个恶人。你种庄稼,你需要使用杀虫剂,杀虫子对虫子是恶,但对于想要收成好这个目的,这个行为就是善。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真正意思,不是说要像水一样去做好事,不是说品德高尚的人才配拥有更好的福报或财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也不是柔弱的代名词,它可以滋润万物也可以冲刷一切。厚德指的是当你知道了很多方法,需要知行合一,不断的去实践德才会变得厚重,才能承载你想要的一切结果。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你看见马路上的井盖,想把它偷回家当废铁卖,这是缺德事吧?但是你总不可能大白天人多的时候去偷,那很快警察叔叔就会把你抓走。你需要晚上乘人不备,考虑几点去?偷几个?带什么工具,要不要带个帮手?偷了然后怎么去卖?哪里卖能卖个好价钱?

这个人是在做恶对吗?但我们也可以理解他的整个一系列思考行为称之为善,不断的完善。当然光想还不行,第一次偷发现时机不对,第二天重来,第二次发现扳手撬不动,第三天再来。。他的这个行为也可以称之为厚德他的厚德才能载物,这个物就是井盖,才能载的动。

千万不要说我厚颜无耻啊,即便你这样说我也不介意。厚颜无耻不是贬义词,脸皮厚的人往往更有所成就,而无耻则无敌。我之所以不想被你这样说,不是怪你,而是惭愧的很。我之所以还不够成功,就是脸皮还不厚,还不够无耻,努力学习中,要不你教教我呗。

说道这,你也许会说,你这是偷梁换柱,你讲的只不过是好和坏的概念,即便是坏人能通过一些手段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但迟早会出事。好人吧即便是暂时吃点亏,未必有好报,但怎么能说好人有坏报呢?

但我要是说,所谓的好人好报只不过是好人给自己寻求的心里安慰,好人不但没好报,而是坏报。接下来,我要和你说一个经济学名词,从“零和博弈”讲起(待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