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师:黑暗三性格,教你一眼识破身边假扮好人的坏人!
关于坏人,这个词在各种文化里都出现的非常频繁,但很少有人系统性的研究坏人究竟是怎么回事?坏人究竟是天生就坏,还是本身都是好人,遇到不得已的情形才变成坏人?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遇到了什么样的考验,有人能经受的住,而有的人却变坏了呢?
我们先来看看一般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做坏事?譬如小偷为什么偷东西?是因为他没有其他技能赚钱?小偷这个技能也要学,那当时为什么就不想着去学些正当技能呢?偷钱快和直接?很显然,偷的成本和风险巨大,不算是一个好方法。同时有的人其实并不急缺钱,却依然有偷这个陋习。
再比如你走在路上,不小心撞到一个人,你也很有礼貌的说了对不起。一般正常人是不会跟你计较,他会说没关系。要是遇到脾气暴躁或坏人,他会揪着你不放,甚至讹诈你。很多坏人即便你不惹他,他也会找你麻烦,你只能怪自己运气不好。
因此,好人和坏人最大的区别在于性格。好人是因为性格好,坏人是因为性格缺陷。性格不同的人在面对同样环境时所产生的反应、以及采取的措施是不同的。因此,想要真正理解好人坏人的概念,必须从人的性格角度去思考和分析。
人的性格究竟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环境所造成?答案是两者都有。先讲先天,或者说是基因。从人类进化史的角度,但凡我们所熟知的一些基本性格,大家都有。每个人都有阳光的一面,也都有阴暗的一面。有同情心,有积极向上,也都贪生怕死。
这些都是人性格的共性,但某个特点具体体现在某个人身上的时候,则表现出不同的差异。有的人晚上睡觉不敢关灯,有的人在医院的太平间工作。无论是西方九型人格还是中国的五行八卦等等,都认为一个人的性格跟他出身的天时、所处宇宙能量场的位置所决定。当然宗教上还有前世之说。
从科学或心理学科的角度,人的性格是受后天环境影响的,尤其是从出身到青春期这段环境基本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走向。佛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我之所以既谈到基因又提到后天环境,一方面是从人性共有的角度去思考,另一方面考虑后天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去分析,至于那些我们暂时决定不了的出身包括前世,可以不作讨论。我们可以以此了解哪些性格缺陷,更有可能让他成为坏人。
你还别说,西方还真有人从性格角度把坏人做了一个分类,最著名的叫着“黑暗三性格”,意思是说有了这三种性格的人,可能对人充满恶意,更有可能成为坏人,接下来我们就从黑暗三性格入手,了解下坏人基本都具有哪些特征:
1、自恋者。自恋者认为自己比别人更重要,处处表现自己,总是希望获得关注。学习心理学的人都知道自恋是人的基本性格,自恋也不是什么坏事,但过分自恋的人,就会令人反感。同时过分自恋往往就不会考虑周围人的利益和存在感。譬如小偷,他关注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不会考虑别人丢了东西的感受。
2、精神变态者。精神变态的确存在,在病变之前有基本的三个特征:自私、冷血、爱冒险。自私其实和自恋属于同一类,但冷血的确潜在风险很大。一般人看到杀戮的场面都会害怕,而冷血的人不但不会害怕,还会以此为乐。网上经常看到那些虐狗的人就是此类,需要远离。
3、马基雅维利式的权谋者。马基雅维利主张不折手段的权力斗争。人们经常引用一句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在这种人眼里,我对谁都可以背叛,我跟谁都能结盟,只要符合我的利益关系。
马基雅维利式的人不一定都是位高权重,叱咤风云。在我们身边也会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精于算计,一般有很好的智商或知识水平,相比那些不懂权谋,单纯的好人小白,这些人更懂得原则、更会为人处事,但不好意思,如果要加上感情色彩的话,这些人才是最常见的坏人,比比皆是。
讲到这里,如果你能隐约大概了解为什么好人不但没好报,还有坏报,而坏人不但没坏报,还有好报了吧?如果你能跟上这个节奏,恭喜你,接下来我讲起来你就更容易接收的多。不过别急,我还只是开了个头,离谜底揭晓还早的很,我们继续:
所谓的好人,一般会把自己当成好人,以好人思维去看待身边其他人,也就会误以为身边的人、其他人都是好人,至少不会坏到哪里去,于是会相信好人自然有好报。他看不懂也猜不透其他人在和他沟通交流背后所隐藏的真实动机和目的,换句话说其实所谓的好人就是单纯或不够聪明。
既然文章话题是好人有好报,坏人有坏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我们就不绕不开宗教或佛教。佛法有云“万法皆空,唯因果不空”。因果作为佛教的一个很核心思想和重要理论,古往今来一直教化世人,与人为善,对于净化社会风气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因果报应真的存在吗?万事皆有因吗?
还是拿最简单的被狗咬举例:从因果角度来看,如果我走在路上被一只狗咬了,那一定是之前我惹过它,如果这只狗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一定是上辈子某个时间,因为什么事,我打过这只狗。当然了,上辈子也许它不是一只狗,我也不一定是人。
那我们继续往前推,为了方便讲述,我们依然设定因果在人狗之间的矛盾。那么上辈子我为什么要打这只狗?一定是因为这只狗咬了我,对吧?那为什么会咬呢?因为上上辈子我打了狗。如果我们一直往前找原因,如果一直循环上去,你现在找的这个因有什么意义?
同时,无论我们循环多少次,最终事物一定会有一个源头,要么就是先是我打了狗,要么就是狗咬了我,这个源头就是没有任何原因,是一个偶然事件或者称为随机性。那既然是偶然事件又何来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正确的理解是一系列偶然和必然事件的共同作用下而产生。
而这个偶然性或许就是佛学上所讲的缘起,缘起不是说你我上辈子有缘分,乘愿再来,而是压根原本两件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和事发生,是一个偶然事件。宇宙大爆炸也好,任何事情发生也好,起初都是因为一个偶然或随机。当然,这样讲不是摒弃因果,而是过于强调因果,反倒失去本真。
万法皆空,唯因果不空这句话本身就有语病,前后自相矛盾。既然万法皆空,因果也就应该是空的。如果因果不是空的,又怎么能说万法皆空?那从语文角度来分析这句话,真正意思是要表达因果的重要性,佛法强调不着于相,那是过于强调因果着了相,还是我着了相,这真的是伟大佛陀的本意吗?
“有的人,你跟他讲道理,他跟你耍流氓;你跟他耍流氓,他跟你讲法制;你跟他讲法制,他跟你讲政治;你跟他讲政治,他跟你讲国情;你跟他讲国情,他跟你讲接轨;你跟他讲接轨,他跟你讲文化;你跟他讲文化,他跟你讲老子;你跟他讲老子,他跟你装孙子!你跟他装孙子,他跟你讲道理”。
你一定会说那还用问,肯定是我着了相。佛法多博大精深啊,玄之又玄,必有我们不可理解的深意,你何德何能啊?咱能不能就事论事,真正的佛法从来就不要你盲目相信,而是闻思修辨。如果一个人总跟你讲一些似懂非懂,似是而非的东西,道不可言,不可说,他未必是得道,而是故弄玄虚,跳大神。
我们还是把佛教比喻成一家公司更方便理解,这家公司是一家教育机构,核心产品是培训服务,创始人是释迦摩尼。跟其他培训机构最大的不同是他的培训产品是免费的,这就尴尬了。既然是免费的,就没有收入来源,如果没有收入来源,又如何让这家公司有效的长期的运作并能健康发展呢?
佛陀自然有他的办法,于是他设定了化缘机制。也就是虽然课程不收费,但是鼓励大家做供养,想给最好,不给也行。当然对于那些做了供养的人,也会设置一些回馈和激励办法,譬如说供养是有功德的,你可以成为公司的VIP中P,听课在前排有包厢,而且一阶二阶三阶都可以上。
因为教学质量的确好,所以口碑好,学生多做供养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于是这个公司就不断的发展,延续至今。其实这里有个误区产生,虽然每家公司都打着创始人是释迦摩尼的旗号,但全世界这些公司跟当初释迦摩尼开办的公司还有多少直接关联呢?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现在有很多手机厂商,生产各种品牌的手机,但都是手机公司。现在世界各地的寺院都在经营佛陀教育,但其实都已经不是一家公司。佛教在各个国家分支不一样,在中国,有汉传佛教,汉传还分禅宗、天台宗、净土宗等等,而藏传佛教虽然同属密宗,但还分红教,黄教,白教等等。
既然是教育机构,潜在顾客群体就是全世界人类。而这个潜在顾客群体的总量是基本不变的,于是佛教、道教还有其他宗教之间就是零合博弈,是竞争关系。同时在佛教内部,这种竞争关系也非常激烈,佛争一柱香。佛是和谁在争?佛是和其他佛或者神仙在竞争,菩萨和其他菩萨,罗汉和其他罗汉在竞争。
我们已经知道佛教的产品和教学模式了,无论是创立之初还是现在,佛教的盈利模式很好,但我们知道佛教存在的真正意义其实并不是为了盈利,或者说虽然现在有很多寺庙其实就是为了盈利,但绝对不是佛陀创立佛教真正目的。包括现在世界各地那么多寺庙除了盈利之外,他真正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
用动机和目的可能不太好听,我们用使命吧,那使命究竟是什么?这个时候我们很容易就想到一个词,叫普度众生。佛说你做多念佛经多做供养就有功德,佛祖会保佑,那这个功德保佑跟行贿受贿有什么分别?
佛又说佛不度人人自度,想要得到好结果还是需要自己努力,做好人好事,你还没得到好结果是因为原来做的坏事太多,那为什么好人总是需要历经磨难,而坏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呢?这佛岂不是欺负好人吗?还是说好人本来就好欺负?佛一直教化人不争,那佛为什么还要争那一柱香呢?佛争的那一柱香究竟是什么?(待续)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