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师:是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还是缺乏想象力导致了贫穷?


网上有这样一组照片并配以下文字:一个中东富豪买了4辆不同颜色的劳斯莱斯,只为了出行时搭配4种不同颜色的头巾,据专业人士分析评论说,其实头巾是全球限量版的,比劳斯莱斯还要贵。再一次引发一个热门话题:贫穷真的能够限制人们的想象力。

  贫穷和想象力的这个梗,最早要从TIFFANY官网上的一款售价为25380元的曲别针说起,当时就有网友碉堡了:连别针都这么贵,还买个毛线啊!你还别说,有人发现TIFFANY网站上还真有一款银制的毛线球,售价87000元,超乎你的想象,让人大跌眼镜。

  生活中存在很多这样的现象,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他们的生活条件是有很大区别,同是汽车,价格由几万到几千万,同是房子,有人蜗居棺材屋,有人私家大宅依山伴海。光是吃,有人的一顿饭就能管上贫困山区整个村子一年的口粮。有钱人的世界穷人真不懂。

  虽然幸福生活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我们不能否认良好的物质条件所能给我们带来的美好感觉。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男人还是女人,人们由感官所触发的美好体验是大致相同。新鲜的食物会更美味,山清水秀会更惬意,即便呆在屋子里,温度和湿度适中会让人更舒服。

  现代商业社会,很多产品的设计都是基于人的感官体验,住在快捷酒店和五星级宾馆,就光床的舒适度就有天壤之别。一个上档次的床垫,充分利用人体工程学而设计,所用材质用料考究,软硬合适,睡起来就是舒服。再加上灯光、空间布局、设施,五星级酒店就是不同。

  生活中有很多产品或服务,看起来差不多,用起来感觉就是不一样,正所谓一分钱一分货。因此,好的产品和服务成本会更贵,价格自然不菲。有的偶尔咬咬牙尝尝鲜也就罢了,而有的那就不是一般人能消费的起。于是有了励志:因为我喜欢的东西都很贵,所以得努力。

  话虽如此,但是依然会有一个问题:当你朝思暮想的追求某个结果,在得到的那一刻你很有可能会获得极大的满足,但这种满足感并不能维持很久,愉悦的感觉也会渐渐消失,甚至麻木。一件新衣服第一次穿感觉最好,一辆新车带来的兴奋感一般不超过三个月。

  有一天你买彩票中了大奖,开始换车子换房子最好妻子也换了,旅行度假投资休闲,终于过上梦寐以求的生活,然后你猜这种兴奋感能持续多久?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大多数情况下金钱、权势、地位等身外之物并不会给我们带来持续的幸福,因为受到“适应原则”所影响。

  “适应”其实是神经元的一种特征,新的刺激出现时,神经细胞会产生强烈反应,但之后神经细胞会逐渐“习惯”,对已适应的刺激反应会趋于缓和。适应原则是指人对现况判断的标准,是看现状和已经适应的条件比较起来是更好还是更坏,而不是和过去的条件做对比。

  乡下生活的向往大城市,城里住久了的人向往乡下,呆在三亚最多的是东北人,南方人去雪乡旅游的越来越多,海鲜再好吃,吃多了会腻,山里空气好,住久了会寂寞,恋爱时小鹿乱撞,婚姻后生活平淡。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

  穷人对于富人所享受的物质条件羡慕不已,而对于富人本人而言早已司空见惯。富人对于穷人生活落魄也难以理解,而对于穷人自身而言早已习以为常。单纯从适应性原则而言,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有钱还是没钱,大房子还是小房子,幸福指数是一样一样的。

  除了身体受伤病困扰或被他人(以语言或肢体)伤害之外,大部分时候的纠结、担心、害怕、悲观是被自己或他人人为的夸大,我们的生活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原来,人的心理除了有适应原则之外,还有悲观原则,人的内心会放大负面情绪反应。

  悲观原则的表现是人们遇到坏事会比遇到好事反应更强烈。你在路上捡了一百块,快乐了一小会,一不小心又丢了,你懊恼了一整天。你对恋人甜言蜜语,对孩子百依百顺,并不一定会有多感激,好是理所当然。你试着对爱人或孩子骂一句看看,会有什么反应?

  亲人尚且如此,外人呢?爱浅恨深便是这个道理,世界大战也因此而来。当然,悲观原则也不是只有坏处,其实这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和防御机制,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被刻进基因的人性特性,存在即合理。对坏的事情表现更强烈才更有利于物种生存。

  张家界有一座很有名的玻璃栈道,很多人站在上面腿会发软,不听使唤。其实他们何尝不知道桥是安全的,据说子弹都打不穿,身体通过这种强烈反应告诉大脑尽快规避风险,这并不是什么坏事,恐高症不是病,是本能,换个角度来看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平时讲话利索的很,一旦站在台上面对众人就紧张,别说常人,就是很多身经百战的公众演说家每次上台都会紧张,其实这也是物种进化时被刻在人类基因中的本能。你是一个原始人,暴露在荒郊野外,周围有无数双眼睛在注视,意味着什么?

  社会发展与信息传播是加速度的,而且频率是越来越快,智人到人进化了300万年,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花了3000年,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用了300年,互联网到物联网也许只要30年。而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生物性进化很明显跟不上这个节奏,基因刻录机的带宽跟不上信息网的速度。

  我们用的是300万年的基因、3000年的灵魂、300年的思维生活在当下的30年里,人性中的很多特性、心灵、思维并不符合当下和未来时代的需求。基因还储存着高处不胜寒、前方有危险的信号,而人类早已外太空转一转,内与外,本与象,充满矛盾和对立。

  对于现在的人而言,即便是一个在很多人眼里的穷人,相比古人物质条件都要丰富的多,甚至比皇帝过的还要好。皇帝住的再好那个时候也没有空调吧,皇帝洗个热水澡跟你洗个桑拿哪个更快活,你见过的世面去过的地方一定比他多,更别说上个网,唱个卡拉OK什么的。

  就算不比那么远,也不比自己的上一代或父辈,就是拿自己的以前来比,除了少数破产或锒铛入狱以外,绝大部分人的生活条件要比小时候,十年五年甚至是一年前要好,即便是自己的财富并没有获得明显的增长,但每一个人都无一例外的正享受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所带来的成果。

  按道理,我们的幸福感应该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得到显著提升才对,而事实上并非如此。人类的幸福感从来就没有因为时代的进步、物质的丰富、条件的改善而提升,换言之幸福感跟外在的获取并没有直接关联或成正比,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不得而知。

  现在很多人普遍感受不到幸福感,并把原因归结为贫穷。其实这个贫穷并不是以他自己的过去做参考,而是与他人做对比。贫穷不是客观事实,而是不同人之间的比较而造成的一种假象,是这种贫穷的假象以及假象的背后伴随的存在感、或歧视让我们痛苦。

  我们经常在很多相对高端的商圈或百货能看到装修高大上的奢侈品门店,很多人不理解啊?这些店面租金可不便宜,奢侈品品牌完全可以去找到更高端更小众的场所,也就是那些富人们常去的地方做精准营销,譬如米其林餐厅等等,逛百货或路上人来人往的大部分人其实买不起,这是多大的浪费啊。

  一点也不浪费。因为奢侈品存在的条件就是让很多人知道好但是却买不起,这样才会吸引更有钱的人来消费。如果带着一块名表周围人都不认识,这个表再好再贵也没人买。奢侈品就是利用了人的这个心理特点。爱马仕的H,LV的四叶草,巴宝莉的条纹格,让人一眼就能识别,就是为了满足人的虚荣心。

  TIFFANY的曲针,没人买不要紧,噱头够了就好。这就如同概念车、黄金马桶,一顿重的月饼,为了博取更多人的眼球和关注,并没有多少实际用途。你就拿镶满钻石的内衣来说,穿上身上对人体的感受那能有多好吗?美女要不你试试?我低调我不说,要的就是你慢慢发现,不然显得我有多肤浅。

  一个女生买了一件35000元的香奈儿上衣,结果洗后掉色,打电话给客服后,结果被告知“不好意思,我们的产品从来不考虑洗涤“。皮鞋不好擦因为穿的人从来不会穿着这双鞋去有灰尘的地方恩,奢侈品卖的不是实用性,是为了穿给别人看。

  人们以为自己追求的幸福,是相信富裕和良好的物质感受能带给我们愉悦,其实我们追求的并不是自己活的有多好,而是要比别人活的好。人们是在人与人之间的攀比、对比、类比当中获得存在感、优越感、价值感、权威感和幸福感。

  当一个人的幸福感是建立在他人的眼光当中,这种幸福感获得的难度就很大,也很难持久。你可以在一段时间打败所有人,又或者在很长时间打败一个人,但你不能在所有时间打败所有人,幸福不可预期,而痛苦则必定存在。

  贫穷只是别人给你,或自己给自己戴上的一顶帽子,让你觉得很难堪,是你拼了命想要摘掉它,换上另外一顶富人帽。无论你怎么换帽子,在有的人眼里是富足,有人眼里依然是贫穷,不是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而是缺乏想象力导致了贫穷,让自己觉得是富足才是根本。

  幸福生活从来就没有贫穷之说,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足,只要是自己喜欢的,那就是幸福。虽然别人的眼光对我们也很重要,但幸福从来就不只是活在别人的眼光之中,更要为取悦自己,为自己而活。无论什么样的生活,能想象得到的幸福,那就是幸福,

 幸福生活跟外在或物质并无多大关联,他更需要的是我们的想象力,有了想象力,一杯白水,一个慵懒的时光,即便是发呆,都能变成快乐,都会觉得幸福,有了想象力,即便外在贫穷,内心充满富足。不是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而是缺乏想象力会导致了贫穷。想象力,是穷人变成富的唯一途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