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师:从《女儿国》票房惨淡到《水形物语》奥斯卡夺冠,浅谈中国电影现状与未来
一年一度的春节电影贺岁档即将落下帷幕,截止到昨天,《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捉妖记2》的总票房都已经突破了20亿。《唐人街探案2》更是已经突破了30亿。而《红海行动》后程发力,单日票房不断被刷新,问鼎冠军几乎已成定局。
有胜利者就有失败者,原本同样被寄予厚望的由郭富城、冯绍峰、赵丽颖等众明星加盟的《西游记女儿国》,票房惨淡,观众口碑也一般,影片中惊艳世俗的女国王赵丽颖也没能被观众买单。各大影院现已下架,宣告本次角逐失败,黯然退场。
电影有不同题材:譬如爱情片、动作片、科幻片等等,其实中国电影还可以增加一个新的标签,叫“西游片”。以西游记为题材的电影实在太多,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一部甚至好几部,这种以某一种IP为原型创作的电影数量之多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请放过孙悟空那只猴子吧
文化现象的背后有文化背景。每一个中国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孙悟空,无论是央视版《西游记》还是周星驰《大话西游》,成为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共同记忆。站在电影人的角度,西游系列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有孙悟空站台,不容易失手。
真实情况是怎样呢?除了周星驰13年的降魔篇还算延续经典,可圈可点之外,其余的西游系列早已烂大街,就连17年星爷拍的续集伏妖篇,口碑也是一落千丈。虽然大家都喜欢那只猴子,但你总不能过度消费,一味的翻炒经典,你说这菜还新鲜吗?
一部好电影需要一个好故事,而缺乏故事创意似乎是中国电影的通病。有些电影尽管票房很高,故事情节依然是软肋。就拿这次的《捉妖记2》的剧情来说,先说屠四谷颜值高有才华,挣点钱娶个媳妇容易的很,却偏偏烂赌提心吊胆人人喊打。
这就算了,我实在想不明白江湖第一大帮天师堂明明就是靠捉妖为生名扬海外,堂主云大哥怎么追着追着进了山洞摇身一变成了终极大反派妖王,难道说妖是自动分了两派,坏妖靠捉好妖为生么?这明显不符合逻辑啊?但就是这么一部低智商的影片为什么能大卖?
《捉妖记》IP成功的真实原因
众所周知,《捉妖记》曾创下中国电影票房第一的神话,尽管曾爆出票房作假,后来又被《战狼2》超越,但依然不能掩盖其在商业市场获得的巨大成功。《捉妖记》IP的成功,是精准定位带来的收获,票房高是在特定时间迎合了特定市场。
《捉妖记》里的妖跟其他电影,或者说跟我们印象中的妖是完全不一样的。虽然他们形状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圆鼓鼓胖胖的,带有3D卡通的味道。这么做的目的是让妖看上去很萌。即便是只很凶险的坏妖,恶的同时依然有萌的特质。
萌这个形象这几年很受欢迎,萌妖就更特别,再加上《捉妖记》里没有过于暴力和血腥的镜头,小朋友看了也不怕。影片选择在贺岁档,大人孩子一起看是最好的选择。于是,在电影院里你能看到很多孩子指着银屏说“妈妈,快看,胡巴胡巴”。
票房高不代表一定就是好电影
如果你把《捉妖记》当成带孩子娱乐,或者说这就是一部拍给孩子看的电影,大人是陪同顺带,这部电影所创造的商业价值无疑是成功的。但叫座不一定叫好,叫座又叫好才是一部好电影,当然还有些电影并不叫座,依然不失为一部好作品。
王晶拍了无数部电影,早些年有些电影在内地很受欢迎,但王晶电影从来没有哪一部获得过香港电影金像,作为导演他连一次提名资格都没有。而王家卫拍的很多电影票房并不高,但他广受赞誉,获奖无数,被称为香港殿堂级导演。
很多人并不理解,为什么有些获奖电影并不出名,而有些深受老百姓喜欢的电影却连入围资格都没有?专业角度和群众眼光有什么不同?道理其实很简单,肯德基很受大家欢迎,他提供的是干净快捷的食品,但没有人会认为它是美食。
电影亦是如此,爆米花电影指的就是虽然故事简单,没什么营养,但观众不用带着欣赏的角度去看,或者根本不用动脑,纯粹打发一下时光或社交,这是现代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电影本身有多少艺术性,或带来多少思考并不重要。
国产电影从来就不缺乏高票房,甚至每年都会有现象级的影片诞生,但不是每一部都能算的上好电影。很多电影票房不错,口碑也不差,但依然不能算的上一部好电影。为什么很多国产电影票房高,却不能在国外获奖?
单纯从电影的制作水平,无论是场景、舞美特效还是导演,演员,我们并不缺乏国际一流水准,而随着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在这些方面差距越来越小。国产电影的有些特效甚至不必好莱坞差,单纯从视觉审美而言,中国电影已经具备了国际水准,那么问题出在哪?
回看电影《英雄》和《卧虎藏龙》
2002年,张艺谋拍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大片,大制作大导演大明星大场景,这部电影的制作水准极高,场面宏大,色彩绚丽,人们看了不仅大呼过瘾,还会有一种深深的自豪感:咱中国人也能拍出好莱坞水准,争气!
《英雄》当时还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电影题名,这也是大陆电影的首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题名,但最终遗憾没能获奖。中国电影在奥斯卡获得最佳外语片的是李安拍的《卧虎藏龙》,这也是迄今为此中国电影唯一一部获此殊荣。
武侠和功夫是西方人眼里最好奇和感兴趣的中国文化。而对于这两部电影,为什么奥斯卡更偏爱《卧虎藏龙》?在制作上明显《英雄》更甚一筹。撇开《卧虎藏龙》在先造成审美疲劳或其他不确定因素以外,这两部电影真正的区别在哪里?
《卧虎藏龙》讲述的是中国武侠世界里的侠义精神,李慕白与红颜知己俞秀莲相互爱慕,但因俞秀莲的身份,是爱却不能爱,同时又被玉娇龙的聪明和靓丽所吸引,喜欢又不能喜欢,人性与社会伦理的碰撞,最终在仁义的价值观里牺牲了自己。
《英雄》看似好像讲的也是侠义精神,但故事情节不够饱满,而且存在明显的逻辑错误。首先一个人的价值观在阶段时间内处于相对稳定,境界越高越稳定。首先残剑就是个二货,你要么不去刺杀,带着老婆好不容易杀进去快得手了在最后一刻放弃。
难怪飞雪不理解。放弃了也就罢了,婚外情也就罢了,还因为劝说无名放弃,弄死了自己不说,连累老婆和小三一块陪葬。这是哪门子悟出的“天下”道理。无名更是个二货,残剑那么劝坚持不放弃,杀了长空来能接近的秦王,结果三言两语又被搞定。
我在这部电影里没有看到一点侠义精神,而是秦王的权谋、阴暗和残忍的一面,以及那些所谓高手的愚痴。心怀天下是谁的天下?凭什么说秦王一统天下是为了江山社稷,这是谁的江山?自己为了信念不要命也就算了,干嘛还连累兄弟和妻儿?
好电影是基于真实情感之上的想象力
一部电影无论你的故事情节如何天马行空,或荒诞不禁,但你至少在你所表达的故事中结构完整,逻辑自洽。它可以不符合任何物理法则,但你得遵循人性或人心。一个好故事之所以能打动人,是因为能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情感共鸣,就是当外部传递悲伤你也能感到悲伤,当外部喜悦你也产生喜悦。当然,不是所有外部的情感都能让我们产生共鸣。你譬如说你在路上看到个乞丐很可怜,有时会产生同情心,有时怀疑遇到了个假乞丐,不但不同情还会讨厌。
所以想要获得良好的情感共鸣,最重要的是让受众者感到真实。看恐怖片之所以害怕,是因为产生了代入感,让大脑误以为这是自己真实遭遇。但不知道你发现没有,现在的国产电影,只要不是聊斋之类,里面是没有真正的鬼出现,请问你还害怕吗?
去年有一部泰国电影叫《天才枪手》,里面有一个情节:女主为了帮助女二考试作弊,将答案藏在鞋子里然后两人交换鞋子,结果女二一不小心将鞋子回传的时候踢到过道上,这个桥段极具创意而又真实,让人身临其境,既紧张又搞笑。
一部好电影不但需要故事丰富,人物饱满,而且最重要的是充满想象力。说起想象力,就不得不提好莱坞的一些经典动漫电影:《机器人总动员》《海底总动员》《冰川时代》《大白》《驯龙高手》《疯狂动物城》等等不胜枚举。
《驯龙高手》里面充满形态各异的龙以及他们的魔法技,《疯狂动物城》里的各种动物组成的社会,《头脑特工队》让人们脑洞大开,而不久前皮克斯最想力作《寻梦环游记》,里面展现的亡灵世界,让人拍案叫绝,整部电影遗憾的就是中文名翻译,让人记不住。
好的动漫电影既能让孩子看的懂,不会太深,大人们也喜欢,不会觉得浅。无论是皮克斯还是迪士尼动漫,是中国动画工作者需要学习的地方。无论是老少咸宜,还是既叫好又叫座的经典电影也非常多,《泰坦尼克》《星球大战》《阿凡达》等等等等。。
好电影是能让人触摸到灵魂的思考
如果说《卧虎藏龙》展现的是李安对中国武侠精神的理解,而另一部代表作《少年派的梦幻漂流》则升华到人性的探究。这部电影的可贵之处,李安并没有把自己对信仰,有神无神,人性和兽性确定化,而是抛出一个模棱两可的界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影片开始有一个寓意很深的桥段:男主派摸老虎,就在快接近同时画面隐约感受老虎也有亲近之意时,他的父亲出现给他一个更血淋淋的证实。这是很高明的做法,老虎是兽性还是能通人性,要的就是这种不确定。
影片在结尾时同样做了呼应,当他们成功获救之后,派心想和老虎生死相依这么长时间应该会有很深感情,期望老虎能回头看他。这个时候画面表现的又极其巧妙,老虎先是停了一下头依然没回,让观众自己想象。
电影中还有两个表达正方寓意的场景,一个是当派在近乎绝望中向苍天呼唤上帝出现,上帝不但没有出现反倒让他在波涛汹涌中丧命。另一个也是影片中唯一出现非理性的地方,一个满是狐獴的岛屿,但这个岛究竟是真实的还是派的幻觉,自己理解。
为什么国产电影缺乏深度和想象力?
首先电影创作者过于追求功利化,电影成本昂贵,为了资金安全和获得更好回报,投资者更愿意把钱投在那些更安全稳健的题材上,譬如西游IP。而不愿意去给电影创作者做更大的创新和尝试,因为这很有风险。
美国有一部电影叫《鸟人》,影片的一半都是一个长镜头一气呵成,这种源自对电影的执着追求,无论是拍摄手法,表现形式还是其他,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对电影本身的热爱,而在中国,没有人愿意去做这样的尝试。
其次是中国电影消费群体的特性而决定,人们平时工作节奏快,压力大,看电影是一种减压和社交方式,电影究竟有多好看并不是最重要的,什么时间去看,和谁一起看会更重要。浅显一点反倒更好,闲了就看,看了就忘,至于电影在表达些什么,无人究竟。
当然,把电影当成一种艺术形式,带着鉴赏角度去看,希望在电影中获得营养的人也大有人在。只是看电影是件凑热闹的事,有人说好看,大家一窝蜂,在众多爆米花电影喧嚣声中,那些小众有深度的电影,就更缺乏生存空间,看的人少敢拍的人就更少。
再者,电影在中国,不单是一种商业投资,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同时还承载了一定的使命,也就是要起到弘扬正能量,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于是在题材上会存在某些局限。中国的电影创作人既要考虑监管部门的尺子还要考虑老百姓的票子,存在一定的难度。
未来中国电影前景一片光明
3月5日,第90届奥斯卡电影颁奖典礼如其举行,《水形物语》获得多项大奖成为当晚的最大赢家。这可能是美国电影上成本最低,特效镜头最少的科幻电影。电影是以美苏冷战时期为背景,美国军方意外捕获一只类似美人鱼的水怪做实验。
故事描述的是在实验室做清洁的聋哑女工与水怪的跨物种之间的爱情,这个题材极具颠覆性,甚至画面有些污。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我们常见的惊险意外发生,让观众在相对安全和很舒服的情绪中去体会人性的善和恶,对现实的无奈和抗争,以及一份不被常人理解的爱情。
中国并不缺乏好的创作者和故事原型,只是很多好故事目前没有被搬上电影。好莱坞虽然拍出很多经典科幻电影,但还没有哪一部电影的故事能和《三体》媲美,《三体》小说里所描述的宇宙和外星世界,极具深度和广度,其阐述的黑暗森林法则似乎已经上升到哲学高度。
随着泛娱乐化时代的到来,一大批热钱涌进电影市场,阿里影业,腾讯影业等等都是大金主,有了足够的财力做保障,中国电影人一定会做更多突破和创新。届时,中国电影不仅仅能成为世界上票房最高的国家,电影还能真正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既叫好又叫座。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