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师:比找对象,找工作更重要10倍以上的竟然是?
上一篇文章标题是“想要成功,这可能是最正确的打开方式!”,内容其实是讲道德经第三十三章里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分别用了上下两篇去阐述,这是赤裸裸的标题党行为啊!还不是大家对成功的话题更感兴趣嘛,不都这样吗?尽管如此,阅读量依然不高,当然这个号刚开始运营没什么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不是老师,我是胡小师。
没有人在意你在说什么,他们更在乎的是谁在说?上一篇文章如果是马云写的,太精辟了,太有道理了,10万+绝对挡不住。可惜的是胡小师写的,谁啊这是?他算哪根葱,跟我谈成功?哪里凉快哪里呆着去。
如果我一年赚1000万,我教你一年赚100万的方法,你肯定听我的,但你其实一年赚1个亿,我再跟你提如何赚钱,你听也只是给个面子。我们说想要教别人,首先自己得有结果,培训界有句老话:一切不能落地的培训都是在耍流氓。你都没有落地如何教别人落地?
事实真是如此吗?还是有时候我们陷入了关于学习的某种怪圈?今天,我就要好好和你聊聊这个话题。当然,你依然可以置若罔闻,一笑了之。你可以不认同我的观点,我却依然争取自我表达观点的权利。小师有句非名言:生活不止一种色彩,世界何止一种声音?这是胡小师公众号存在的意义。没准哪天,“胡小师”成了“胡大师”,你再回头来看,奉之为经典。
穆里尼奥是现任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曼联队主教练,他先后获得葡超、英超、意甲、西甲四国联赛最佳教练,并四次当选欧洲足球协会联盟年度最佳教练,四次当选国际足球历史和统计联合会世界最佳教练 ,是世界上最成功的足球教练之一。但穆里尼奥年轻时只是在葡萄牙低级别联赛提过球,并没有取得成功,24岁时便早早退役。而他最早在进入球队做助教还是从翻译开始,他的强项是会8国语言。
不是好球员未必不能成为好教练,是好球员也未必就是好教练,世界球王马拉多纳球踢的多好,教练当的多差就不用细讲了。诸葛亮从来不会带兵打仗,却可以统领三军。刘备文也不行,武也不行,当是一个哭功:我的好贤弟呀!让关羽张飞为其卖命。就连诸葛亮这般智慧,在刘备死前托孤,也说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
成功和教别人成功,学生和老师,球员和教练,员工与领导,就业与创业他都不是一种能力。
很多公司都有这样的超级销售员,一个人的销售业绩常常会比其他销售员的业绩高出多少倍,甚至比其他总和还要多。老板一看这好啊,赶紧提拔做主管,带着大家一起干,却没料到整个销售业绩却一落千丈。原来,销售和销售管理是两码事,具体情况不在此讨论。
很多成功者在总结自己成功的时候,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叫“幸存者偏见”,二战时期盟军为了减少轰炸机在敌人防空炮火下的损失,对每一架飞回来的飞机进行检查弹孔数量和位置的检查,发现机翼和尾部中单几率更高,于是增加这两个地方的装甲。结果依然损失惨重,后来才意识到真正造成致命的地方是油箱,因为油箱一旦中单飞机就会爆炸坠机,也就是为什么能回来的飞机油箱完好无损。所以幸存者偏差又称“沉默的数据”“死人不会说话”。
这样的错误归因有很多,譬如:“河南人都是小偷”“男人都不是好东西”“坐飞机很危险”“非洲都是黑人”等等。
除此之外,人们在对一件事做总结归纳的时候常常会犯更大的毛病,又称之为:“归因谬论”。
社会心理学家海德提出,人们对于别人或自己所表现的行为,就其主观的感受,对行为发生的原因所提出的解释,称之为“归因”。属于个人以外的因素称之为“情境归因”,又叫“外在归因”,属于个人本身有关的因素,称之为“性格归因”,也叫“内在归因”。
若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基本归因谬误,一般人在解释他人行为的时候,倾向于采用“性格归因”,而忽视“情境归因”,人们在解释自己行为的时候,通常采用情境归因,而不太愿意使用性格归因。
胡小师在两位前辈基础上继续升级:人们在总结自己错误的时候习惯用外在归因,在总结自己成功的时候习惯用内在归因,在总结别人失败的时候习惯用内在归因,在总结别人成功的时候喜欢用外在归因。听上去有点绕,让小师慢慢道来:
如果你责问你的下属这件事为什么没做好,一般人都会习惯性说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很少人会说是他自己的原因。即便你们公司企业文化做的好,他知道找自身原因,但心里还是有点不服气。你是否认同?
当有别人向你请教你为什么会成功时,你思考的点大多数是自己那里做的对,一般不会跟别人说因为外部什么原因,做的不对的你不说,别人也一般不问。
因为人们很容易犯“幸存者偏差”和“归因谬论”的错误,成功者在归纳经验时容易放大内因,忽视外因,这容易给学习者带来一定的误导。当然,这里指的是一部分成功者,小师相信还有很多成功者在归因导向完全正确,小师无意冒犯。
同时,大家都容易把焦点放在成功者做对了的事情上面,而忽略了曾经犯过的错误。也许你不以为然,直接拿对的结果可以减少很多弯路,难道不好?非也!成功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即便是拿到了别人对了的结果,你依然需要通过不断试错,很多时候,他的对只有在你试过一次又一次,错过一轮又一轮之后来证明你为什么错了,他为什么对。
向成功者学习,不但要学习他对的地方,更要学习他这个对是怎么错来的,错误的经验借鉴意义往往要比正确的结果好用十倍。因为错误才是正确的必经之路,如果结果是5,错误才会告诉你他是如何经过了2+3,0+5,1+4,那如果成功者没有错误,我如何学习?不好意思,没有错误的成功你也学不来。
我们从来不否认成功者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自身的努力,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核心,但我们依然需要清醒的了解外因的客观存在。这个外因起主导型因素的称之为天时,古语有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话反了,人和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天时。
你再怎么努力,你成为不了下一个马云,也成为不了下一个王卫。马云是中国互联网之初把握住的一个在线商城的机遇,王卫则是改革开放深港通时把握的一个机遇。无论他们如何教你如何做事,如何把握机会,你可以学习,你也许有所启发,但成为王卫第三、马云第二几乎不可能。
走别人的路,想超越很难,大部分时候你只能活着别人的影子里,到不了自己想去的地方。美国最早靠资源起家是出现卡耐基、洛克菲勒,工业革命时出现通用、福特,互联网之初出现比尔盖茨、巴菲特,新时期造就扎克伯格、马斯克,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柳传志、万石,互联网初期的丁磊、张朝阳,还有今天的马化腾、马云,他们是不同时代造就的传奇人物。
只要是成功了的企业,成功者看似和你同一维度,但他今天的结果是做天的努力,而你对照他今天的结果,却要用明天的努力,其实这其中有着一定的时空差,天时不同、地脉不同、条件不同、资源不同,你按照相同的方法,又怎能拿到相同的结果?
所以,这个方法有借鉴意义,但照搬硬套肯定消化不良,他是需要通过转换、试错等过程才能吸收其中一部分。当然,有很多学习者用了成功者的方法之突飞猛进,则是他掌握了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技巧,就是如何将别人经验为我所用。
也有学生超越了老师。但请记住,超越一定是除了老师经验以外,要么从其他老师那里学来,要么自己掌握了一套新的方法,超越才有可能。
成功,其实是一件小概率事件,成就越大、概率越小,意味着失败者越多。成功是幸存者,失败者则是那些更多死去的人。有时候,我们并不是要研究这些幸存者是怎么活下来的,而是那些更多死去的人是怎么死的。我们不应该仅仅把目光的焦点放在成功者身上,而是更多的去采访一下那些失败者,他们说出的话,提到的方法,可能会更具有借鉴意义。
无论是向成功者还是失败者学习,都是从不同维度讲解学习的方法,成功者自然值得学习,但失败者的经验依然宝贵,我们不是要批评成功者的成功经验无用论,而是呼吁更多学习者需要从不同维度去学习,还有很大一部分宝藏没有挖掘。如果你跟成功者学的不错,请继续,如果有遇到一些瓶颈,不凡换个角度去思考。
选择跟什么样的老师学习,不能只单纯看他是否成功,更多时候要关注老师的心性和他的起心动念。一个人既然为师,自然有他过人之处,但一个老师,他的能力越大、理论上,他欺骗性的能力就越大,杀伤力就更大,这就需要学生在选择老师时更要慎重。
目前的中国培训业乱象丛生,鱼龙混杂,只要胆子大,就能走上台,只要敢吹,就有人敢信,老师太多,学生明显不够用。尽管如此,我们依然相信还有很多老师都是德才兼备。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学会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需要学会在吵杂的声音里冷静下来,明辨是非,去伪存真。为人师表者,表率为先,能力其次。除了老师自我归因以外,我们还需要通过观察,自己对老师做归因分析,如果老师最大能力是演讲水平好,你去学演讲则是很好选择,如果老师最成功的地方是招学员,你去学如何招生则找对地方。
如果,你只是想听听大道理,又或者为了结交人际圈,有很多不错的选择。但道理听了那么多,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至于人际圈,能量对等了自然圈到了一起,你的能量级别还不够,硬挤进去又何必?
如果,你想学习更多能落地实操性的,你应该多花点精力在行业内去学,当然,也不是像某位成功学导师所说,要做就做第一名,要学就学第一名,那么多人都想挤进第一名,碰的头破血流成什么样子,再说,你凭什么那么自信你就是那最后的幸存者?
跟第一名当然要学,学的不是具体操作方法,如果你跟他的时空差太大,思维可能更具有借鉴意义。你还要找一个跟你更接近,比你看上去成功一点的,可能这个成功还不明显,但如果他将来成功,他当下的努力才是最接近你现在的时空点,你们更接近同一起跑线!
那这样的潜力股在哪里呢?我也不知道,我也正在寻找,这就跟你找对象,找个老公再有钱,他再疼你,都不如找个潜力股,一起创造的价值,感情彼此更稳固!
当然,千万别忘了还有那些曾经有着梦想,曾经努力打拼,败下阵来的失败者,没有人去关心他们,也许你去问问他们,他们更愿意与你分享!
向所有曾经有梦想,不管现在有没有梦想的失败者致敬!!!!!
我不是老师,我是胡小师。
文章评论(0)